(走進中國鄉村)廣西忻城蠶農擁抱新科技 桑海“智”變繪就“新絲路”

中新社廣西忻城5月11日電 題:廣西忻城蠶農擁抱新科技  桑海“智”變繪就“新絲路”

作者 蔣雪林 韋佳秀

初夏時節,在廣西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600畝現代化桑園示範基地內,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正在對連片的桑樹進行噴灌作業,忻城縣紅渡紅創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韋建學正在基地裡忙碌著。

4月24日,忻城縣紅渡鎮600畝現代化桑園示範基地。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忻城是中國桑蠶產量第二大縣,桑園面積約26萬畝,75%的農戶以種桑養蠶為生,境內桑園遍佈。多年來,因分散經營、技術落後,忻城縣的桑蠶產業效益難以有明顯突破。

202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韋建學,回到老家紅渡鎮創業。“2023年6月我與紅渡鎮12個村(社區)共同出資、聯合成立了紅渡紅創興公司,聯合當地村集體,整合資金600萬元(人民幣,下同)打造現代化桑園示範基地,引入多項新技術種植桑樹。”韋建學說。

“過去,蠶農種植桑樹,行距和株距都是0.5米,桑樹密密麻麻,並不利於桑葉的生長和防病;我們採取‘寬窄行’種植模式,行距是1.5米,株距是0.5米,加上我們選擇優質桑種,配以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桑葉畝產可提高一千公斤左右。”韋建學說。

韋建學表示,公司以“種養分離”為核心,讓有桑園的農戶賣桑葉增收,有勞動力的農戶進基地務工,有場地的村集體出租蠶房,形成“土地變資產、桑農變工人”的利益聯合機制。

走進忻城縣紅渡紅創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標準化蠶房,工人們正在分區管理不同齡期的蠶群。2024年9月,基地引入自動化設備,首批蠶繭產量達660公斤,收入3萬餘元。韋建學算了一筆賬:“集中養殖後,蠶繭質量提昇,單價穩定在60元/公斤,比散戶高出15%。”

在韋建學的帶動下,忻城縣紅渡鎮紅渡社區青年黃曉貴也加入到返鄉種桑養蠶的行列。黃曉貴以前從未接觸過種桑養蠶,經過兩年學習,他現已成為紅渡紅創興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骨干。

除紅渡鎮外,忻城縣還在廣東方的幫助下,在安東、古蓬等鄉鎮建設了多個標準化桑園示範基地。忻城縣桑蠶業更深遠的變化來自產業鏈延伸。忻城縣委常委、副縣長、廣東茂名駐忻城粵桂協作工作組組長吳小紅表示,廣東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組團式”幫扶忻城以來,立足當地發展實際和資源禀賦,大力扶持桑蠶業,打造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規劃佔地1600畝,是粵桂協作推進“灣企入桂”重大建設項目。

4月24日,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據吳小紅介紹,忻城繭絲綢產業園分三期項目建設,一期項目建設廣東財政幫扶資金9608.6萬元。園區內的紡織綢廠2021年7月試產至今,纍計工業產值近1億元。繅絲廠力爭2025年年底試產。按照規劃,產業園滿產後預計年耗繭10萬噸,年產生絲1.5萬噸、真絲綢1.5億米、絲綢服裝7500萬件套,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體繭絲綢全產業鏈園區。

忻城繭絲綢產業園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正在向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發展,在粵桂協作的助力下實現蝶變昇級,形成完整的“桑—蠶—繭—絲—綢”產業鏈條,走出一條從“桑蠶大縣”到“桑蠶強縣”的“新絲路”。(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