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價值之爭,絕非違建遮羞布

作者:劉先衛

近日,廣東汕頭“英之園”因違法占地被強制拆除的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輿論湖面,激起層層漣漪。這座網傳耗資10億的潮汕豪宅,以“天花板級”的潮汕雕花與恢弘建築驚豔世人,卻在文化價值與法律底線的激烈碰撞中,走向命運的終點。文旅局已明確表示,“英之園”建築並不屬於文物古建築的範疇。其作為自行建設的民居這一屬性,決定了它的文化價值,根本不能超越其違法的本質。

網友“改造為文旅景點”的呼聲與文旅局“違建必拆”的堅定回應,將一場建築的去留之爭,推至法律與文化的價值天平之上。“英之園”縱然雕樑畫棟,但違法占地54.561畝事實,連同陳氏兄弟的私人造夢與潮汕“建築之鄉”的產業標籤,焉能淩駕於法律之上?行政處罰程式經過合法性審查,最終裁決違法建築必須拆除。這是一場關於正義與真相的堅守,從而體現了對土地管理秩序的剛性捍衛。

法律天平之下,秩序不容僭越。若因建築之美或投資之巨而對違建網開一面,公共資源分配公平與城鄉規劃藍圖也將淪為紙上空談。誠然,飛簷翹角間凝結著匠人智慧,紅磚石雕中流淌著潮汕血脈,但文化保護從來不是法外之地。若為個別違建開啟“文化特例”的先河,這無疑等同於默認“借藝術之名行土地掠奪之實”,最終受損的將是法律的公信力、城鄉風貌的和諧統一,以及公共利益的公平分配。

“英之園”的違建歷程,暴露出基層土地監管中那些隱晦不明的灰色地帶。從2013年動工到2025年強制拆除,期間監管缺位、巨額資金、複雜利益與“建築之鄉”的行業慣性,交織成土地管理的難題。網友“改造成景點”的提議,實則暗含公眾對建築藝術的珍視,或許可在法律框架內靈活變通文物建築。但在法治的威嚴之下,這種“破壞中的拯救”方式,不應成為現代社會解決此類矛盾的理性選擇。

“英之園”的雕花邂逅法律的天平,一場關於美麗與正義的深刻討論仍在進行中。雕花以其精緻的線條和細膩的工藝,展現著藝術之美;而法律的天平,則以其沉穩的姿態和不可動搖的公正,象徵著公平與正義。只有在法治的堅實框架內探索文化保護的路徑,才能有效避免類似“英之園”的悲劇重演,使其不再在輝煌與廢墟之間徘徊不定。讓每一份匠心和藝術都在陽光的照耀下,自由且茁壯地成長。

如今,拆除機械的轟鳴聲終究會淹沒“英之園”那精美的雕花與無盡的歎息。在這片50多畝違法建築上,人們將反思土地治理與價值平衡的重要性。但網上這場爭議不應止於一場圍觀,而應成為一面折射出土地治理漏洞、文物認定標準的多棱鏡,更映照出社會對“美”與“法”的價值排序。當建築美學與法治精神的博弈變得愈發清晰時,唯建立在合法合規基礎之上的文化價值,此刻才能真正獲得尊嚴。

(作者簡介:劉先衛,男,1971年出生,初中文化,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泉湖鎮人,自由撰稿人。)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和多元客觀的新聞報道。 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