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五天的「智動融」香港青年研學團2025於18日圓滿返港。在主辦機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及協辦機構中國旅遊集團旅行服務有限公司的組織下,50名香港青年深入長三角核心區域,以「科技探索」和「體育精神」展開研學之旅,觸摸國家發展脈搏。
智造現場:從到未來車輪到大國重器
上海段行程中,團員到訪上海百度Apollo Park,瞭解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包括自動駕駛車輛上需裝載哪些自動感應及智能設備、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百度“蘿蔔快跑”無人車的實際應用案例等。試乘環節當中,團員分別試乘第五及第六代無人車,親身體驗自動駕駛技術。團員對是次試乘體驗感到既新鮮又難忘,特別是對無人車行駛的速度感到意外,速度比想像中快,亦與普通車輛無異。參觀後,團員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前景充滿期待與信心,更深刻感受到中國在智能交通領域的領先優勢。
另一重點行程,團員參觀被譽為“大國重器搖籃”的江南造船廠,親身見證中國工業百年求索的熾熱脈搏。江南造船廠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造船企業之一,1958年自主建造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東風號”,打破西方技術封鎖,實現“國輪國造”的百年逆襲。在展廳中,團員認識到航空母艦、破冰船的應用;除了了解船廠發展歷程,團員們車遊船廠,深入船廠內部,感受「超大型」工廠的規模與特色。工廠內大批工人穿著制服,利用自行車、廠車穿梭於生產現場,展示了傳統製造業真實且經典的工作景況。是次參觀,生動展現了中國工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體育基因:專業賽場到全民健身
走進上海徐家滙體育公園游泳館,館內的實時水質監測屏顯示水池pH值、濁度等8項數據,有游泳習慣的團員表示,了解這些數據讓運動員更有健康保障,以及能幫助在訓練及比賽中有更好的發揮。體育場的規模亦讓團員大開眼界,期待香港也能配備這些場館及設備,並能成為運動之都。團員更在職業教練指導下進行籃球基本訓練及開展籃球對抗賽,儘管經驗不多,但團員們都積極投入參與其中。
文化尋根:紅色初心到上海風情
團員在中共一大紀念館跟隨導賞員的腳步仔細參觀,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中三級袁咏心同學表示:紀念館參觀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落後就要挨打」,難以想象當初的中國是有多艱難,當我看到最初共產黨員們領導的時候,聽到屬於他們的故事,一群年紀平均才28歲的年輕人,最小的才19歲,就毅然而然的加入到了這個革命事業之中,冒險賭上性命,賭上自己的一切,只為國家博出一個新的希望,讓我的心中十分震撼也十分感動;原來當初他們是多麼的艱難,又有多麼的堅定。
在導遊帶領下,團員們走進上海新天地,在這片融合石庫門建築與現代商業的街區中,感受海派文化的獨特魅力。漫步在青磚步道上,團員被傳統里弄建築與時尚店鋪的完美結合吸引,並感嘆這裡既保留了老上海的風情,又充滿國際化的活力;了解到新天地如何通過創新改造,將百年石庫門建築群轉變為城市文化地標。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厚重的歷史感與現代街區的蓬勃生機形成鮮明對比,讓團員們對上海“古今交融”的城市發展理念有了更深體會。
歡笑聲中告別寧滬
研學團於17日晚舉行總結分享晚會,團員以小組形式總結是次研學團的學習重點。荃灣官立中學蔡嘉昀同學表示:透過參觀,了解到中國現今科技發展的蓬勃,大開眼界。可風中學(嗇色園主辦)羅奕淇同學表示:能夠參加此次活動十分高興,我不僅可以跟大家一起遊玩、探索,更是走出了香港去交流,這是一個很寶貴和難得的機會。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體驗非遺雕版印刷,對我而言,這是十分新奇的。同時,在燈火通明、煙火氣重的夫子廟周邊,我感受到了南京這座城獨有的特色,令我難以忘懷。
香港賽馬會內地事務副總經理鄧衛國在分享會中表示:香港賽馬會一直積極參與及推動青年發展事務,希望未來會在其他活動中與團員再見。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執行主席兼團長吳德龍表示:非常高興看見團員在各方面都有所收穫,並感謝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的經費贊助及協辦機構中國旅遊集團旅行服務有限公司在行程上的安排,令活動得以舉辦成功。
來源: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