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東西問)阿馬爾:在“世界超市”如何架起中外醫療橋樑?

新社杭州9月11日電 題:在“世界超市”如何架起中外醫療橋樑?
  ——專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外籍醫生阿馬爾
  作者 張煜歡
  在浙江義烏,來自也門的阿馬爾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的一名全科醫學科醫生,精通阿拉伯語、英語與中文,多年來已成為連接義烏外籍人士與本地醫療體系的橋樑。熱愛中國文化的他熟讀唐詩、會講相聲,被身邊人稱作“中國通”。
  幾個月前,阿馬爾獲評2024年度浙江省外國專家“西湖友誼獎”,成為50名獲獎者中唯一的醫生代表。為何選擇來到中國學醫?在“世界超市”做一名外籍醫生是怎樣的感受?中外醫療體系有何“溫差”?阿馬爾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是什麼契機讓您從也門來到中國學醫?
  阿馬爾: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在我的記憶中,也門長期接受中國醫療隊的援助,中國醫療隊的骨科和中醫針灸尤其受到也門百姓歡迎。記得有次我的父親患上面癱,他當即告訴我:“趕快去找中國醫生!”經過針灸治療後,他果真很快康復了。那時開始,“中國醫生”的形象刻進了我的腦海。
  高中畢業時,我得知中國對不少國家有相關獎學金政策,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中國駐也門大使館的考試,並以第一名的成績公派來到中國。
  另一方面也源於父親對我的寄託。他認為我在高中期間學業就表現出色,尤其是英語和阿拉伯語的水平都名列前茅,在語言方面有一定天賦。如果未來能在中國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那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來到中國後,我在山東大學花了一年時間學習語言預科,接著先後就讀於天津醫科大學和浙江大學,在2017年取得浙江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中新社記者:您在大學時便熟讀唐詩、會說相聲,一名外籍醫學生為何愛上了中國文化?
  阿馬爾:我深知,語言是學醫的基石,更是理解這片土地的鑰匙。
  在山東大學時,我僅用一年就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七級。在天津學醫的8年,對我來說更是一次中國文化的“深度遊”。
  我在天津結識了許多中外朋友,領略到天津人耍嘴皮子式的幽默風趣與樂觀精神。天津人無比熱愛生活,總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在天津茶館聽相聲時,我更是體會到了“抖包袱”的節奏感,這與醫患溝通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都需要用對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傳遞信息。
  沉浸於中國文化尤其是曲藝文化的我,還在浙大讀博期間有幸獲得了“漢語橋”比賽的冠軍。儘管當時許多外籍參賽選手是語言專業出身,但我相信中國那句老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在中國多地學習生活過,還從患者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些是在書本上不一定能學到的。
  記得當時評委老師曾問我:你文化底蘊很不錯,為什麼會選擇學醫?我說,在我看來“醫藝同源”,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醫學和人文、哲學、藝術等都存在一些同源之處。一名好醫生需兼具哲學思維與人文關懷,我熱愛中國的文化,它將幫助我成為一名更好的醫生。

  中新社記者:為何選擇落腳“世界超市”義烏,在這裡做醫生有何感受?
  阿馬爾:博士畢業後,我曾考慮過到哪座城市工作,不少一線城市醫院也發來邀約。但我始終記得最初來到中國學醫的一個願望,就是幫助更多在中國生活工作的外國人解決病痛困擾。
  在杭州讀博期間,我就多次來到義烏,一下子就被這座富有活力、包容開放的城市所吸引,這裡聚集著全球客商。我還瞭解到,過去很多外籍患者會選擇去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就醫,其實很不方便。我想盡可能發揮我的優勢,為他們築起“第一道健康防線”。
  2021年,我來到義烏入職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這是浙江大學唯一一家異地附屬直屬醫院,每年服務來自全球近2萬人次的外籍患者,從浙江全省來看,來源國和患者數量都是最大的。為服務到更多外籍患者,我決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全科醫生。我每周四天在國際門診坐診,主要服務外籍患者,一天在全科醫學科門診服務中國患者,也會在微信上隨時解答患者的疑問。
  記得曾經有外籍患者會從所在國帶著整箱藥品來中國,如消炎藥、降血糖藥等,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有同類藥物,這一切源於“不瞭解”。因此我需要扮演好“橋樑”的角色,把真實的中國醫療情況告訴他們,並給出最合理的建議。
  幾年下來,不少外籍患者已經把我當成他們的“家庭醫生”,因為我瞭解他們的文化、語言、習俗、表達方式、作息以及飲食的習慣,許多患者已與我們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關係。

  中新社記者:作為外籍醫生,您如何看待中外醫療體系的“溫差”?
  阿馬爾:在我看來,世界上所有醫生的初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救死扶傷”。
  中西方雖文化不同、信仰各異,但都蘊含著鼓勵人行善的觀念。在中國,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尊老愛幼、善有善報等觀念是中國人從小就接受的文化熏陶。在伊斯蘭教中也有類似的典故和說法,鼓勵人們行善積德,倡導樂於助人,因為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
  落腳到醫療體系實際,從外籍患者自身的感受來說,“溫差”確實很大。
  在他們看來,中國醫療的最大優勢是效率——掛號、化驗、CT基本很快就可完成。不少外籍患者說,在他們的國家看病以預約制為主,預約時間長,“有時候病好了還沒排到檢查”。很多人會驚訝: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醫療效率卻如此之高。
  還有服務的精細度。包括我所在的浙大四院在內,很多中國醫院會給外籍患者提供雙語檢查報告,這是很人性化的措施。
  當然,有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面對一些醫患關係的問題,但這背後情況較為複雜。人與人之間需要充分地理解,醫生要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更要學會換位思考;患者有時也得理解醫生的難處。加強溝通、將心比心,相信我們的醫患關係會越來越好。

  中新社記者:您想給目前的醫生生涯打多少分?對未來又有何期待?
  阿馬爾:我覺得,我沒有資格給自己打分,一個醫生的分數該由患者來評判。不過我有一件最自豪的事,就是從醫以來,我還從來沒有收到過一條投訴。我堅持用最小代價解決患者痛苦。
  我認為,醫生最值得“炫耀”的不是論文數量,而是贏得多少患者的信任。病人二字拆開是“病”和“人”,我們既要治病,更要醫人。
  我更欣慰的是,我被這片土地需要著。
  目前,浙江乃至中國的外籍醫生數量並不多,本土培養出來的更是少之又少。我的從醫路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希望我的經歷能為浙江乃至全中國培育和吸納更多外籍醫學人才提供一些借鑒模式。(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