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尼泊爾加德滿都街頭要求政治改革的年輕面孔,到巴黎反對養老金改革的青年遊行隊伍,再到雅加達抗議選舉舞弊的憤怒學生——一股由Z世代(1995-2010年間出生)引領的全球性抗爭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聲量席捲世界。這些看似分散的抗議運動背後,深藏著這一代人對全球秩序下系統性不公的集體呐喊:為何我們感覺最不公?
結構性剝奪:Z世代困境的深層土壤
Z世代成長於一個被寡頭資本與技術壟斷深刻形塑的世界。全球財富加速向極少數人集中:樂施會報告顯示,疫情以來全球最富1%人口攫取了新增財富的2/3,而Z世代與千禧一代將承擔其中70%的額外稅收負擔。跨國巨頭通過資本優勢與演算法霸權構建“贏者通吃”的閉環生態,傳統階層躍升路徑被侵蝕。歐洲青年失業率長期徘徊在15%高位,印尼、尼泊爾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陷入“高學歷、低就業”困境,成為“被遺棄的一代”。
代際間資源分配失衡更構成制度性不公。全球養老金體系普遍面臨壓力,法國政府提高退休年齡直接觸怒青年——他們被迫延長繳納期限,卻對能否公平享有福利深表懷疑。尼泊爾青年在政治資源分配中長期邊緣化,政府高層年齡斷層嚴重,傳統政黨對青年訴求的漠視最終引爆街頭政治。這種代際正義的失衡,使Z世代深陷“付出更多,獲得更少”的結構性困境。
社交媒體:認知覺醒與抗爭動員的雙刃劍
作為“數字原住民”,Z世代的集體意識被社交媒體深刻重塑。TikTok、Instagram、Twitter等資訊廣場使全球青年即時共用不公體驗:從美國學生貸款重壓、歐洲緊縮政策到亞洲青年就業困境。尼泊爾青年在TikTok上傳播軍警暴力畫面,印尼青年用Twitter串聯全國抗議,法國青年通過Instagram直播罷工實況——全球不公在演算法推送中凝結為超越國界的集體憤怒。
社交媒體不僅揭露不公,更重構了抗爭形態。去中心化的組織模式使法國“黃背心”運動與尼泊爾青年抗議迅速蔓延;標籤聚合(#ReformasiDikorupsi、#FranceRiots)在虛擬空間凝聚共識。然而,這也是一柄雙刃劍:虛假資訊可能激化矛盾,而政府斷網封號(如印尼選舉期間)則暴露數字時代言論控制的新形態,進一步印證青年對系統性壓制的指控。
全球案例:結構性矛盾的地方性爆發
尼泊爾:經濟絕望與政治失語的雙重困境
高達18.7%的青年失業率與黯淡的海外就業前景(中東低薪勞務輸出為主)點燃了經濟怒火。青年要求結束傳統政黨世襲統治、建立更公平政治體系的呐喊,直指資源壟斷與代際權力失衡的結構性病灶。社交媒體揭露的員警暴力,瞬間將經濟訴求升格為政治革命。
尼泊爾總理在大規模抗議和死亡事件後辭職
法國:福利制度代際衝突的引爆點
馬克龍政府提高退休年齡至64歲的法案,被青年視為赤裸裸的代際剝削——他們需支付更高昂、更持久的養老金分攤金,卻面臨福利可持續性的巨大不確定性。青年在街頭喊出“不是反對改革,而是反對不公”,直指制度設計中對未來一代的系統性忽視。
2025年9月10日,巴黎「嘉年華廣場」(Place des Fêtes)湧入大批示威者參與「Bloquons tout」(封鎖一切)抗議運動。這場全國性反政府運動號召當天透過罷工、遊行與公民抗命,試圖讓法國陷入停擺。同日中午,新任總理將與在9月8日信任投票中慘敗的前任總理舉行正式交接。
印尼:選舉舞弊、數字威權與青年覺醒
2024年大選中舞弊指控經由TikTok等平臺發酵,青年學生成為抗議主力。他們不僅反對特定結果,更挑戰根深蒂固的政治家族壟斷與金錢政治。當局為壓制抗議採取的斷網與社交平臺限制,成為數字時代壓制言論自由的象徵,印證了青年對系統性不公的控訴。
示威活動的直接起因是人民代表會議(國會)議員調升房屋津貼,8月28日網路電單車司機阿凡·庫尼亞萬被一輛機動部隊警用戰術車輛撞死後,示威活動急劇升級並蔓延至全國。警方的鎮壓行動被視為過度暴力,進一步激化了民眾的不滿。
尋找出路:構建更公正的代際契約
化解Z世代的憤怒,需直面結構性不公的核心矛盾:打破經濟壟斷需強化反壟斷、徵收累進財富稅、投資綠色經濟創造高質量青年就業;彌合代際裂痕則須改革養老金體系,讓青年代表實質性地參與政策制定;在數字領域,保障網路自由的同時,需推動平臺演算法透明與責任機制。
全球Z世代的抗爭呐喊,絕非一時躁動,而是對深嵌於當代政治經濟肌理中的系統性不公的集體控訴。從尼泊爾到巴黎再到雅加達,青年們以身體和口號質問世界:當壟斷資本抽幹機會之水,當福利制度的天平向歷史傾斜,當數字高牆試圖封堵他們的聲音,他們何以擁有一個值得奮鬥的未來?回答這一問題,不僅關乎一代人的命運,更決定著全球秩序能否在正義的基石上獲得新生。唯有打破資源壟斷的藩籬,重構公平的代際契約,在數字洪流中守護自由與透明的燈塔,方能在青年點燃的怒火中淬煉出一個更值得期待的世界——他們的呐喊,正是歷史對當下最急迫的叩問。
“每一代人都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但只有Z世代手握數字火炬,照亮了全球不公的同一張面孔。” ——青年社會學家 埃莉諾·陳
作者曾曉輝博士(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中華時報》、《中華新聞通訊社》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