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古今交融的詩歌美學典範

古今交融的詩歌美學典範

——呂國英《中國酒文化千字文》的美學價值

莊鴻遠

 

呂國英先生的《中國酒文化千字文》(簡釋版)以五言長詩為載體,融合 “氣墨靈象” 美學理論與 “哲慧詩派” 創作理念,在語言形式、意象建構、精神表達與文化呈現層面,展現出兼具古典韻味與當代審美的多重美學價值,成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詩歌美學典範。

 

語言形式美:

“一字不重、一韻到底” 的韻律與秩序之美

 

作品在語言形式上實現了對古典詩歌格律的創新突破,以極致的語言錘煉構建出獨特的形式美學,核心體現為 “辭彙的唯一性” 與 “韻律的連貫性”,形成 “秩序中見靈動” 的審美效果。

 

1.“一字不重”:辭彙的精准性與密度美

全詩3000字(含釋文),正文無一字重複,每個字詞皆經過精心篩選,既精准對應歷史典故、文化概念,又實現 “一詞一義、一典一境” 的高密度表達,避免冗餘與重複,展現出 “字字珠璣” 的語言質感。如 “哲慧巨擘篇” 中,描寫諸子與酒的關聯:“老聃無為思,會融渾交感”“仲尼論語注,無量不及亂”“莊周漁父藉,樂不選具然”——“渾交感” 凝練老子 “天地渾然、與酒相通” 的哲思,“無量亂” 概括孔子 “飲酒有度、不逾禮法” 的主張,“不選具” 傳遞莊子 “隨性飲酒、不拘器具” 的曠達,三字短語精准勾勒諸子思想特質,無一字複用,既保證文化資訊的準確性,又讓語言充滿 “凝練之美”;再如 “詩酒江山篇” 寫文人:“太白鬥酒豪,飲中八仙冠”“少陵藉消愁,蘇軾半醺慣”,十字便分別刻畫出李白的 “豪縱”、杜甫的 “愁緒”、蘇軾的 “曠達”,辭彙密度與表現力兼具,讓語言成為 “承載文化的審美符號”。

 

2. “一韻到底”:韻律的綿延與流動美

全詩以 an” 韻貫穿16章(含序章、終章),打破古典五言詩 “四句一換韻” 的常規,從序章 “混沌鴻蒙開,天地初分際()”,到終章 “神遊無極外,笑看時空禪(chán)”,同韻腳始終連貫,形成 “如江河奔湧、綿延不絕” 的韻律感。這種韻律設計並非單純的形式技巧,而是與 “酒文化的連續性” 深度契合 —— 酒的傳承跨越千年,詩的韻律也貫穿始終,讓讀者在誦讀中感受文化流動的節奏美。同時,詩中通過 “對仗”“頂針” 強化韻律的層次感:如 “乾祭王權篇”“軒轅肇乾祭,祈佑族群繁(fán);夏商祀典隆(lóng),周皇釋德端(duān)”,前句 “繁” 與後句 “隆”“端” 同韻承接,“肇乾祭” 與 “祀典隆”、“規儀制” 與 “易丘圓” 對仗工整,既符合五言詩 “二、三拍” 的節奏規律,又讓歷史脈絡的銜接更自然,實現 “韻律與內容的共生”。

 

意象建構美:

“具象載抽象” 的 “靈象” 審美體系

 

作為 “氣墨靈象” 美學理論的創立者,呂國英在詩中以 “酒” 為核心,構建起 “具象承載抽象” 的 “靈象” 體系 —— 通過具體的酒器、場景、人物,承載歷史變遷、哲學思想、精神內涵,讓抽象的文化與哲思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意象,實現 “形與神的統一”。

1. 器物意象:酒器作為 “文化符號” 的審美表達

詩中提及的 ”“觴”“甕”“盞” 等酒器,並非單純的物質載體,而是承載特定文化意義的審美符號。如 序章天醴妙成篇“三卮涵經緯”,“卮” 作為古代酒器,在此被賦予 禮義規、天地經緯 的象徵意義,成為 連接人倫與天地 的文化媒介;“書狂酣興篇”“羲之戲流殤”,“流觴”(古代曲水流觴活動中的酒器)不僅是王羲之創作《蘭亭集序》的場景道具,更成為 酒助文思、文人雅趣 的審美符號,讓讀者透過 流觴 意象,感知魏晉文人的風雅與藝術靈感;“紅妝觴情篇”“盞傾荔枝翻”,“盞”(酒杯)的傾倒與 荔枝” 的翻落,既描繪楊貴妃飲酒的生動場景,又暗含 “奢靡亡國” 的歷史隱喻,讓器物意象兼具 “視覺美感” 與 “文化深度”。

2. 場景意象:酒場景作為 “歷史與精神” 的審美鏡像

詩中大量歷史場景與生活場景,以 “酒” 為核心元素,成為映照歷史變遷與精神特質的審美鏡像。如 “智勇樽俎篇”“匡胤釋兵權”,“杯酒” 場景不僅是北宋初年的政治事件,更通過 “酒的溫和” 與 “兵權更迭的平穩” 形成對比,構建 “以柔克剛、政治智慧” 的審美意象;“隱逸醪心篇”“陶翁忘憂物,挺腰笑辭官”,陶淵明 “舉杯忘憂、辭官歸田” 的場景,成為 “文人超脫世俗、堅守本心” 的精神鏡像,讓場景兼具 “生活質感” 與 “精神美感”;“俠烈兵魂篇”“荊軻飲易水,去病蕩匈頑”,“易水飲酒” 的悲壯場景與 “霍去病以酒勵軍” 的豪邁場景,分別構建 “忠義” 與 “勇武” 的審美意象,讓歷史場景轉化為可共情的精神符號。

 

精神表達美:

“哲思入詩” 的 “哲慧” 審美境界

 

作為 “哲慧詩派” 的創立者,呂國英將哲學思考融入詩歌創作,使作品超越 “詠史”“詠物” 的表層,進入 “以詩載哲、以美傳慧” 的審美境界,讓精神表達兼具 “深度” 與 “美感”。

1. 辯證哲思的審美轉化

詩中對 “酒” 的雙重性、“歷史興衰” 的辯證關係等思考,並非以生硬的說教呈現,而是通過意象與場景的對比,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表達。如終章 “酒道乾坤篇”“仁慧神聖通,禽獸魔鬼淵”,以 “神聖” 與 “魔鬼” 的對比,辯證解讀 “酒” 的雙重性 —— 適度飲酒可助人達到 “仁慧神聖” 的境界,縱欲飲酒則會陷入 “禽獸魔鬼” 的深淵,這種哲思通過 “對立意象” 的碰撞,既具哲學深度,又有審美衝擊力;“鼎革酎瀾篇”“文景治盛世,太宗煌貞觀;紂築池林欲,楊廣沉迷亂”,以 “治世” 與 “亂世” 的場景對比,辯證呈現 “酒與國運” 的關係 —— 酒可助治世調和,亦可致亂世奢靡,讓辯證哲思在 “審美對比” 中自然傳遞,避免說教感。

2. 精神內核的審美昇華

詩中對 “秩序”“風骨”“家國” 等中國精神內核的表達,通過 “酒” 的意象昇華,轉化為更具感染力的審美形態。如 “乾祭王權篇” 對 “禮” 的表達,通過 “軒轅祭天、夏商祀典” 的場景,將 “秩序精神” 轉化為 “天地人和諧共生” 的審美境界;“詩酒江山篇” 對 “文人風骨” 的表達,通過李白 “鬥酒豪”、蘇軾 “半醺慣” 的意象,將 “曠達、堅守” 的精神轉化為 “詩酒相伴、精神自由” 的審美形態;“俠烈兵魂篇” 對 “家國精神” 的表達,通過嶽飛 “搗黃龍”、冼英 “酒凝心” 的場景,將 “忠勇、擔當” 的精神轉化為 “以酒勵志、保家衛國” 的審美境界,讓精神內核在 “審美昇華” 中更易被感知與傳承。

 

文化呈現美:

“全景式” 酒文化的審美整合

 

作品以 “酒” 為線索,整合政治、哲學、藝術、社會等多維度文化元素,構建起 “全景式” 的酒文化審美圖景,讓文化呈現兼具 “廣度” 與 “美感”,實現 “文化與審美” 的融合。

1. 多維度文化的審美串聯

詩中通過 “酒” 的紐帶,將不同領域的文化元素串聯為有機的審美整體:

政治文化層面,“乾祭王權篇”“智勇樽俎篇” 以 “酒與祭祀、王權、外交” 的關聯,呈現 “禮治政治” 的審美;

哲學文化層面,“哲慧巨擘篇” 以 “酒與諸子思想” 的融合,呈現 “思辨哲學” 的審美;

藝術文化層面,“詩酒江山篇”“書狂酣興篇”“丹青醉美篇” 以 “酒與詩詞、書法、繪畫” 的互動,呈現 “藝術創作” 的審美;

社會文化層面,“草莽鏗鏘篇”“紅妝觴情篇”“世相醺態篇” 以 “酒與民間義士、女性、市井生活” 的關聯,呈現 “多元社會” 的審美。

這種多維度整合,讓酒文化不再是孤立的 “飲品文化”,而是成為 “透視中國文化的審美窗口”。

2. 古今文化的審美銜接

作品既梳理古代酒文化的脈絡(如 “狄康猿猱釀” 的起源、“絲路駝鈴浩” 的傳播),又融入近現代酒文化元素(如 “萬國博覽譽” 的國際認可、“周尼相笑酌” 的現代外交),實現 “古今文化” 的審美銜接。如 “九域飄釀篇”“萬國博覽譽,衡水赤河先;鄭和攜醑航,滄溟通百蠻”,前兩句寫近現代中國酒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的榮耀,後兩句寫古代鄭和下西洋攜帶酒品傳播文化的壯舉,古今場景在 “酒的傳播” 主題下銜接,既展現酒文化的歷史延續性,又讓古今文化形成 “審美對話”,增強作品的文化厚重感與審美縱深感。

2025.10.18·北京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集成凝煉酒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書象”簡論》《中國牛文化千字文》《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酒文化賦》《中國酒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