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先衛
近日,四川綿陽某地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事件:在外務工的村民楊某虎家的老宅,在未獲任何通知的情況下被施工方推平。當地政府以“誤拆”二字回應,試圖將一場非法強拆事件輕描淡寫為“施工失誤”。近年來,“誤拆”一詞頻頻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每當有拆遷事件引發爭議,這似乎成了相關部門最常用的解釋。然而,人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無心之過,還是權力運行在面對質疑時,用以掩蓋真相、推卸責任的藉口?
縱觀綿陽老宅拆除事件脈絡,楊某虎的老宅被拆除前,既無合法拆遷手續,也無提前告知,甚至村幹部、派出所與施工方之間資訊混亂,互相推諉。試問,若真是“誤拆”,何以連房屋權屬、補償情況都未能核實?這種“失誤”背後,是否暴露了基層治理中“先行動、後解釋”的粗暴邏輯?更令人深思的是,當村民通過監控目睹家園被毀,報警後卻陷入“交通局拆的”“施工隊誤拆”的羅生門,權力的失序與責任的真空已然顯現。“誤拆”之說,更難掩程式正義的坍塌。
在許多拆遷案例中,“誤拆”被當作理由,房屋一夜之間化為廢墟,居民的權益受到侵害。而“誤拆”之說,似乎讓一切都有了合理的開脫。當“誤拆”成為某些部門逃避責任的萬能藉口,法治便淪為紙面文章,公平正義便陷入泥沼。唯有以嚴格的程式正義重塑執法邏輯,以人性化的政策執行修復幹群關係,以實質性的補償保障農民權益,才能真正避免“誤拆”悲劇的重演,讓治理的溫度與法治的力度並行不悖。
令人擔憂的是,公權力一旦在此時失語,意味著本應公開透明、接受監督的權力運作過程,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暗箱操作。在這種情況下,“誤拆”更像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藉口,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公眾的質疑擋在門外。然而,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公眾對權力的信任度進一步下降,激化社會矛盾。
“誤拆”本不應成為用以掩蓋真相、推卸責任的藉口,而應成為推動權力運行更加公開、透明、規範的契機。因此,面對“誤拆”的說法,相關部門不能止於表面的解釋,而應深入調查,給公眾一個清晰、明確的答復。只有建立在真誠和透明基礎上的溝通,才能化解疑慮,重建信任。同時,也要從制度上加強對權力的約束和監督,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作者簡介:劉先衛,男,1971年出生,初中文化,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泉湖鎮人,自由撰稿人。)
《中華時報》致力於為大家提供客觀中立、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和多元客觀的新聞報導。 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見解,不代表《中華時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