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閱兵式從來不只是武器裝備的展演,它是一個文明歷經百年跌宕後,向世界發出的共同發展邀請函。而海外華人,正是這份邀請函的投遞員、翻譯官與共筆人——他們的眼淚為歷史而流,他們的笑容為未來綻放。在中華民族 …
作者:戴華東、司徒正襟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隆重舉行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閱兵。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以每分鐘120步的節奏踏過古老石磚,留學生們熱淚盈眶地合唱《歌唱祖國》時,全球華人將共同見證這一凝聚歷史與未來的盛會時刻。這場閱兵不僅是國防科技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國以和平為底色、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全球宣言——而海外華人華僑,正是這一歷史進程中最深刻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歷史迴響:從全民族抗戰到全球紀念
海外華人對中國抗戰的貢獻,始於烽火連天的救亡年代。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時,青田華僑張樹生、中國共產黨黨員謝唯進等100多名華人加入國際縱隊,在反坦克炮兵團和醫療隊中浴血奮戰。謝唯進化名林濟時擔任炮兵指揮官,兩次負傷仍堅守火線,周恩來、朱德特製錦旗表彰其“英勇戰績”。1944年諾曼第登陸戰中,25名中國海軍留學生參與搶灘行動,鄒堅、熊德樹成為最早踏上法國海岸的中國軍人。這些被塵封的歷史揭示了一個真相:華人的反法西斯鬥爭從未局限於國境之內,而是對人類共同正義的堅守。
2025年的閱兵儀式特別邀請“飛虎隊”遺屬、國民黨抗戰老兵與共產黨老兵首次同坐觀禮台,正是對這種跨越政治立場的民族精神的致敬。當法國青年馬庫斯捐贈日軍侵華照片並表達“特別想參加9月3日閱兵”時,他代表的正是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歷史的共同銘記。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讓海外華人既感懷歷史的沉重,更自豪於今日中國對和平的堅守。
閱兵外交:國際社會的“用腳投票”與地緣新格局
49國旗幟在觀禮台上獵獵作響,而美英法德的主賓席卻一片沉寂。這些刺眼的空缺並非外交事故,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性缺席”——西方用空椅子築成一道沉默的圍牆,卻不知圍牆內正誕生新的世界規則。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家元首出席北京閱兵式。這份參與國名單,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用腳投票”:
東盟集體東傾:印尼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越南國家領導人梁強等六國領導人確認出席,創下中國閱兵式東盟國家出席紀錄。這背後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中老鐵路、印尼雅萬高鐵等基建專案對區域發展的直接拉動,以及中國與印尼陸海空三軍聯演、與越南海警聯合行動所深化的軍事互信。中亞五國聯袂登場,哈薩克斯坦開通糧食走廊,土庫曼斯坦鎖定天然氣管道協議,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藍圖變為實體動脈。歐洲的分化與選擇:俄羅斯總統普京確認訪華,延續2015年參與抗戰閱兵的傳統;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安排為期5天訪華行程;斯洛伐克總理菲佐通過社交媒體透露確認聯合經濟專案的意向。這與美國刻意安排在閱兵同日接待波蘭總統形成鮮明對比,凸顯歐洲在地緣政治中的複雜抉擇。全球南方的向心力:白俄羅斯、巴西等國的積極參與,以及老撾有望在天津峰會正式加入上合組織,柬埔寨和緬甸以對話夥伴身份參與,表明中國正通過多邊平臺重塑區域秩序,吸引發展中國家共同追求公平合理的國際規則體系。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可能缺席及其在東盟的孤立,則從反面印證了:偏離對話合作、選擇零和博弈的道路,只會與歷史機遇背道而馳。
工業現代化:海外華商發展的新機遇與技術底座
閱兵式上亮相的裝備,背後是3225億規模的工業自動化體系與12%年增速的智能製造生態。這套系統不僅重塑中國製造,更為海外華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軍工產業鏈外溢:成都的霹靂-15E導彈生產線採用3D列印燃料藥柱和民用晶片採購模式,成本僅為西方十分之一。這種“技術白菜化”使中東、東南亞華商得以參與高端製造:沙特訂購300架中國無人機,土耳其因美國封鎖F-16配件而轉向梟龍戰機合作。新基建輸出紐帶: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全球1.2億臺設備,上海示範工廠要求“多智能體協同系統覆蓋80%生產節點”。華僑吳昊在俄羅斯創辦的國際學校,正是依託中國教育科技企業提供的AI教學系統,將智能製造課程納入本地化教育體系。標準制定話語權:KLJ-7A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越印度陣風戰機80公里,且相容北約資料鏈。這種技術標準的穿透力,讓歐洲華裔工程師陳景瑤(祖籍廣東)在空客公司獲得更多專案主導權——因為“中國標準正成為不可忽視的選項”。
復興之路:華人身份的全球性重構與和平承諾
海外華人的貢獻史上始終交織著榮光與苦難。二戰時期英國招募的2萬名華人海員中,7000人葬身大西洋航線,倖存者卻被剝奪戰時津貼,戰後遭強制驅逐。2006年利物浦樹立的華人海員紀念碑銘文痛訴:“那些被要求離開的人們……在這個國家不再需要他們的時候”。這種複雜性在今日依然存在:梟龍戰機雖打破歐洲壟斷,但核心工業軟體國產化率仍不足10%;儀仗隊紅場亮相彰顯大國風範,但某些西方媒體仍刻意強調“軍事擴張”敘事;華人科技精英在矽谷與深圳間穿梭,卻面臨地緣政治帶來的身份撕裂。正是這種辯證性,讓海外華人既為中國閱兵裝備的進步自豪,也深刻理解自主創新的緊迫性——正如西班牙國際縱隊華裔護士畢道文放棄荷蘭學業奔赴戰場,最終選擇回歸延安參與祖國建設。正如廈門大學教授李明歡所言:“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捍衛的不僅是當地和平,更是人類共有尊嚴”。今日中國工業現代化提供的不僅是戰機導彈,更是讓華人得以打破技術壟斷、重構全球產業鏈話語權的體系性力量。
中國閱兵式從來不只是武器裝備的展演,它是一個文明歷經百年跌宕後,向世界發出的共同發展邀請函。而海外華人,正是這份邀請函的投遞員、翻譯官與共筆人——他們的眼淚為歷史而流,他們的笑容為未來綻放。在中華民族復興與世界和平發展的交響樂中,海外華人華僑的獨特聲音,正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響亮。
來源:歐洲僑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