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裏尋“她”千百度
——盧宏斌荷花主題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發言提綱
呂國英
承蒙“文化進萬家”武振江主任盛情邀約,參加盧宏斌先生荷畫畫展暨作品研討會,非常感奮也很感慨。
“中宣盛世”是個好平臺,凝聚了一大批藝術家,鏈接了大量藝術愛好者朋友圈。平臺以推進中國文化進萬家為己任,弘揚文藝主旋律、傳播審美正能量,篤行擔當,奮發作為,面對挑戰,開闊視野,不僅作藝術交流、文化傳統尋蹤,還在文化藝術、學術研討等方面不斷開拓、認真作為,可謂異彩紛呈,好戲連台。今天又主辦盧先生“荷花和盛世”作品研討會,可喜可賀。
此前,武(振江)主任轉過盧宏斌先生曾在“中宣盛世”舉辦畫展時的部分畫片,剛才又在現場近距離觀看、賞讀其荷畫原作,更有真切感受。在此也願意將觀展、讀畫感受、審美體驗與各位大家、老師交流、分享。
對盧先生本次展出的荷畫,總的感覺是四句話:從傳統藝術中來,學歷代大家之長,抒發藝術審美情懷,呈現自我精神境界。
從形式語言看,盧先生的荷畫,寫意、隨性、簡澹、清雅、傳統、“小品”。
說“寫意”,是相對於寫實而言,俗稱“粗筆”,是中國畫最傳統、最常見,也是迄今最具中國藝術文化特色的繪畫技法。這種技法不求工細形似,多以精練之筆勾勒審美景物的精神情態,抒發作者情趣。
這種(寫意)畫法興起於北宋,至元代達到高潮,此畫法的核心在於“以書入畫”(趙孟頫提出“以書入畫”理論,)成為文人畫的主流,並延續至明清時期,達到新的高峰,出現了以徐渭為代表的大寫意繪畫極致形式。到近現代,又出現潑墨繪畫,突出代表是張大千的潑彩(墨)山水,將寫意繪畫推向新高度。
看盧宏斌先生的荷畫,形式語言基本在寫意範疇。有小寫意、寫意,也有大寫意,涵蓋了迄今寫意語言的全部技法。
說“隨性”“率真”,主要是相對於拘謹、刻意、虛假等,是藝術創作中良好心性與精神狀態的入象表達,一筆一畫,一彩一墨,重在體現藝術家個人精神情趣,表達藝術家此時此刻審美境界。
盧宏斌先生的畫,看不到“強塗硬沫”的“較勁”痕跡,更多的在於求天趣、不做作,回應內心審美感受、彰顯精神境界的藝術表達。
關於“傳統”,這是個非常“燒腦”的話題。其實,大家很明白,藝術傳統,是藝術文化的亙古傳承與千載積澱,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根基,更是中國藝術源遠流長的奔湧脈搏。就藝術創作而言,傳統的反方向是創新。當下,講傳統似乎有些氣弱。是要強調: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但傳統是藝術源泉。創新不能沒有傳統。
盧先生的畫,特別注重從傳統中汲取藝術精華。現場看其荷畫個展,遠觀曾似相識,近讀也不陌生,從構圖、畫法,到用墨、賦彩,均有傳統的影子,皆顯追慕經典作品的用功。
“小品”話題,同樣也很“燒腦”。小品不僅與巨制、精製、經典相對、相反而言,還往往與應急、敷衍、不完整等相對應。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其實“小品”往往是一揮而就、偶得之作,體現出藝術家的靈感頓發、匠心獨具,又往往筆至妙來,不可重複。
從畫展作品中,我們看到,盧先生荷畫中有些屬於“小品”類型,比如一株荷花,一枚葉片、一個花瓣,或者荷花的局部特寫;無款、甚至窮款者不少,似乎覺得不甚“完整”,但其畫境總有濃濃荷韻、款款情牽。
談到“獨卉”藝術話題,有個叫奧基芙的大師是個繞不開的藝術現象。這位畢生僅以花卉為審美創作主題的藝術家,常常畫一朵花、一片花瓣,甚至僅僅畫一個花蕊,成為藝術史上了不起的花卉藝術大師。盧先生荷畫,當然也可以走出“小品·大荷”之路。
這是從藝術形式看。從審美感受上說,盧先生的畫,畫裏畫外,透溢出輕鬆、從容、淡然、自信的意味,還有質樸、天趣、率性等情趣。
簡單通俗說,就是畫境中似乎迷漫著自由自在、自然而然、隨然天成、遊刃有餘以及稚趣、率性的情態與趣味。
從盧先生公開的藝術簡歷看,先是拜師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潮州箏一代宗師郭鷹先生學習古箏,後又拜師著名花鳥畫家徐培三先生為師學習中國畫。90年代起,因工作關係,作畫甚少。新冠肆虐期間,(也就是自2020年起,)開始臨摹名家作品。嚴格意義上,其學畫時間不長,但就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畫出一批畫,能有這樣的藝術“造化”,實屬不易,也不簡單,算是水到渠成,隨然而然。
通覽本次畫展作品,結合盧宏斌先生藝術實踐,我個人感覺有這麼幾個方面願與在坐的各位大家研討、交流。
一點是,寫意繪畫道阻且長。
詩經說,道阻且長;荀子言,道雖邇,不行不至。所以當下有經典語錄,叫“道阻且長,行之將至。”寓意非常好,成為立志金句。
我想如果將兩句古語稍加改動,放在寫意藝術傳承演進與未來眺瞻方面,應該非常值得深思。這就是,寫意繪畫道阻且長,不行不至,行至亦難。
何以為論?因為檢視中國繪畫史,可以清晰看到,藝術的每一點演進都路遠遠而行漫漫。
寫意繪畫,“意”為核心。什麼是意?唐人(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就是審美物象,心源是外在造化在審美主體心性中審美鏡像。師造化、得心源即為“意”。簡單說,就是物象在審美中的心象顯現,就是主客觀、客主觀的一次“立象”昇華。
中國是寫意繪畫的故鄉,或許文化藝術具有天然的“通感”效應,中國藝術對寫意繪畫情有獨鐘,藝術家進入寫意審美似乎自然而然,如入無人之境。進來(入門)往往不知不覺,然而出去呢?何處是門?哪里有路?
剛才談到,寫意繪畫史迄今已走過小寫意、寫意、大寫意,以至潑墨(彩)的幾個里程,潑墨幾乎到了寫意的極致,也近乎進入抽象審美的極致。前人已經完成了這種近乎窮極的使命,再向前該是何方?
我在藝術創作新十大命題中,有個觀點——越難越容易成功。而越容易者往往又是越難的。寫意繪畫的難,似乎就是這種易愈難、又難愈難之難。
寫意繪畫是中國傳統的經典藝術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徵。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家之言”,難以複製。藝術史就是由這樣的藝術家創造、寫成的。
盧宏斌先生選擇寫意繪畫,立志弘揚光大傳統,無疑是走在了這條難之愈難的求索之路,具有非常的挑戰意義。
第二點是,花鳥題材曆久期新。
“期”是熱切期盼之期,是期冀希望與祈願。這與前題具有密切的邏輯關聯。
中國繪畫,花鳥題材歷史尤其久遠,可上溯至遠古先民開闢混沌世界始(岩洞石刻壁畫,如打獵圖)。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獨立成科,至唐即成高峰,至宋,唐峰又矗宋巔。
花鳥題材歷史久遠,技法也非常豐富、完備,有工筆、工筆重彩、工間寫,小寫意,一至到大寫意。並且隨著藝術文化演進發展,花鳥題材內涵外延愈加豐富、宏闊,幾近囊括大千萬有,成就了一個又一個藝術輝煌,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大家。
中國文化中,荷花寓意非常豐富,由此形成的荷花文化博大精深。這也讓荷花審美成為花鳥題材中的特殊追捧。
歷代花鳥繪畫大家中,哪個不畫荷(花)?哪個不以荷花作為重要題材,又哪個不擎舉荷畫代表作。遠一點的,比如明清時期的徐渭、八大山人、惲壽平,近一點兒的,有近現代以來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劉海粟、李苦禪等,還有離我們更近的黃苗子、黃永玉等,都是畫荷高手。
這些藝術家之所以被稱大家,不僅僅畫出了荷的神韻,尤其拓展、創造出獨有的荷畫語言、審美意象,賦予其時代精神,後者都是極其重要的。比如徐渭的(荷)沉雄豪放,八大的(荷)孤高冷逸,惲壽平的(荷)俊逸脫俗,張大千的(荷)高華富麗,齊白石的(荷)奔放熱烈、濤天壽的(荷)剛健挺拔。
談到黃永玉,不少人看過他在榮寶齋畫得那幅荷花巨制,僅畫心就有5×6米,計270平尺,成為藝術美談,更成就荷畫經典。不是因為畫幅創記錄,而是其通過這幅巨作,矗立荷畫新語言,呈現荷畫新意象。
剛才說到越難越容易成功,如何衡量成功?是真正畫出了不同於他人的大氣象、大審美,矗立起具有時代精神意義、且突兀獨特的個人藝術語言。這就引出另外一個命題——(藝術創作)像誰不如像自己。
盧先生一直主攻花鳥繪畫,本次展覽又以荷畫為主題,可見其對荷花的偏愛。其畫小寫意、寫意、大寫意皆有所見,說明其已嘗試採用更多的語言、畫法,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這是一個不斷精進的過程,也終究會畫出真正像自己的大作品。
第三點是,藝我為本無用之用。
這裏的“藝我為本”,是說“藝術,要以藝術家為本”的意思。
前面談到,盧宏斌先生的畫,有從容、自信的意味,也有質樸、率性的情趣。這是非常難得的,是藝術該有的一種特質。這種“特質”是藝術家創作心境所決定或所傳遞的,而背後之源泉,應該是藝術家創作全過程中始終如一的心無旁騖、自由自在、任意揮灑。
那麼,如何而為之呢?這個問題應該有多個因素所決定,但有一點,或許不那麼被關注、但又特別重要,這就是藝術家身份的社會認定,就是藝術家的職業與非職業性(問題)。
藝術創作決定於藝術家的精神活動。非職業藝術家的藝術活動,因沒有競存之虞,既不用迎合藏家、也不需要迎合市場,更不用考慮他人感受,可完全以個人情趣自在揮灑、悠然塗抹,進入藝術活動也更多的是為了豐富精神生活、提升審美境界,完善個人修為。這種“我喜歡,樂為之”的原動力,(於藝術創作中)往往比職業藝術家理更多了幾分灑脫、從容與自在。
我們說,藝術是一種信仰,屬無用之用。就藝術創作而言,這是管根本、管長遠,也是管大用的美學要義,是藝術回歸本來的玉圭金臬。
盧宏斌先生不屬於職業畫家,其藝術實踐以我為本,並不糾纏“用”與“無用”,因而更顯隨心所欲,怡然自樂。而進入這種“逾越”之境,其藝術修為往往更易精進,也會走得更遠。
時間關係,我的發言先到這裏,一家之言,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
2025.09.14·北京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