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編撰十三載 填補硯文化空白

《中華硯文化匯典》在北京首發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 9月19日訊(特約記者盧敏,特約通訊員孫嘉琪、廖振華、於江報導)今天下午15時,《中華硯文化匯典》首發儀式在北京善品堂隆重舉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李玉賦與來自全國硯文化、工藝美術系統專家學者、硯文化志願者以及相關圖書出版和文博機構負責同志共120多人參加。儀式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會長助理孫克利主持,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會長董方軍致歡迎辭、分會秘書長陰巍介紹《匯典》編撰情況,分典負責人關鍵、作者代表歐忠榮、編審委主任張希清、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李瀅、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原社長陳高潮、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英等先後暢談編撰心得、感想和致辭。同時宣讀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時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先生致大會的賀信,並向中國國家版本館、國家圖書館和山東財經大學、河北大學等單位贈書。

硯臺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文房四寶,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興盛於明清朝,距今約有近7千年曆史,然而縱觀古今,成系統研究、記錄硯臺文化產生、演變與發展的著述,在我國傳統文化領域竟屬空白。時任硯文化工作委員會會長的劉紅軍經過全面調研論證後,決定牽頭開編《中華硯文化匯典》,系統挖掘整理、全面總結歸納我國硯臺文化資源,研究硯臺所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記述硯臺所體現的歷史、考古、文化、藝術與社會價值,得到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賈慶林、李長春的肯定;2012年7月,由全國硯界專家、學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多人組成的編纂小組正式成立,其間儘管歷經艱辛,但最終均按計畫交稿並順利過審出版。

據介紹,《中華硯文化匯典》分別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以及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共分七卷共20本總計約800萬字,時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擔任編審委員會名譽主任並撰寫《總序》;劉紅軍、張希清為主任,王震中、劉慶柱等史學、文物、考古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編審委員會。

大會照片

首發儀式上,全體與會人員對百位硯文化專家、學者和志願者持續十數年艱辛編典表達了各自的敬意,大家一致認為:《中華硯文化匯典》既對硯文化璀璨的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又對當代硯文化的現狀和研究成果作了較為充分記錄與展示,既有很高學術性,又具有向大眾普及的功能;它的出版發行既是對中華硯文化歷史的梳理總結,也是當代硯文化發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和記錄;它對於宣傳和普及硯臺文化知識,引領和指導硯臺文化研究,推動中國硯文化事業整體發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原教授張希清和天津博物館研究員、硯界著名專家蔡鴻茹都一致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我國首部內容最全、涵蓋最廣、規格最高的硯臺文化專著,填補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空白,非常值得學習推廣和借鑒!

一、許會長賀信

賀  信

欣聞《中華硯文化匯典》歷時十三載寒暑,終成二十冊煌煌巨著,全面付梓,吾心甚悅,謹致以最誠摯的祝賀!

硯,乃中華民族獨創之“文房四寶”之一,自原始社會研磨器發端,至秦漢與筆墨相合,成為書寫之重器;唐宋之時,四大名硯漸成體系;及至明清,由實用臻於藝術,臻於鼎盛。其融文學、歷史、書法、繪畫、雕刻於一爐,更承載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四方風土、民情審美,內涵淵深,蔚為大觀。可謂中華智慧之結晶,文明傳承之瑰寶。

然自古雖用硯、愛硯、藏硯者眾,能綜括歷史、社會、文化、 地質等多科學問而深研者鮮矣。幸有我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工作委員會,胸懷傳續文脈之使命,彙聚天下硯林才俊,深挖文化精髓,廣輯文獻遺存,嚴謹考訂,悉心編纂,終成此七卷二十冊之巨帙,實為我國首部硯文化“全書”,既系統梳理硯史源流,亦充分展示當代硯學研究成果,功莫大焉!

是書學術性與普及性並重,既為研究者提供堅實依託,亦向大眾敞開傳統文化之門。其出版,非僅為一典之成,更乃文化之橋,可通南北,可貫東西,聯絡天下雅士,推動硯藝復興。願此舉進一步促進硯文化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古老硯田煥發新時代之芳華。

謹向所有參與編纂、支持此項文化工程的同仁,表達由衷敬 意與感謝!望諸位繼往開來,再接再厲,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之大業!

再次祝賀《中華硯文化匯典》圓滿出版!

 

 

 

 

二、創會會長劉紅軍側記

方寸硯藏日月  赤誠筆寫華章—硯文化研究分會創會會長劉紅軍側記

指尖拂過摞成人高的《中華硯文化匯典》,紙頁間還透著淡淡油墨香。這套七卷共20冊總計800多萬字的典籍,攤開的是中華硯文化近七千年文脈,背後藏著的是劉紅軍與他率領的百餘名研究者跨越13年的堅守和赤誠。

讓時光閃回到2012年盛夏,戎馬一生,剛剛榮退的劉紅軍,在偶翻一本名叫《中國石文化》專著時,瞬間便被其中有關硯石的記載勾住了目光。但當被老教授告知“系統研究硯臺的典籍尚屬空白”時,這個崇尚並喜愛挑戰的老兵,突然又來了勁——“別人沒做,那我就來做”。而後順利出版了《硯臺博覽》一書,並引發業界廣泛關注,這讓他生出了更大念頭:要為硯文化立一部“百科全書”,得到多位中央領導一致首肯,但彼時沒人想到,這個念頭會化作一場耗時十餘年的“攻堅戰”。

若用兩句話形容編撰《匯典》歷程,無疑是“白手起家,困難重重”,尤其是啟動編撰《匯典》時的窘迫,至今仍令大多數成員記憶猶新。沒有辦公室,就臨時租下一間小屋;沒有經費,就四處奔走爭取支持;沒有現成資料,他就協調從各地邀來的“硯鐵”們,奔向各個古籍書店和圖書館,一書一書的找,一字一字的“啃”,有些介紹硯臺歷史和製作工藝的文字十分怪僻,僅幾個字就弄得大家常常熬至夜深,每當此刻他必噓寒問暖,關心備至;有人為了考證一塊古硯的出處,自費跑遍大半個中國;有人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還在修改文稿;還有人連續多年放棄春節團聚,守在書桌前梳理文獻,這些他都一一牢記心間,並盡一切可能為團隊排憂解難;為了讓典籍兼具權威性與完整性,他為團隊搭建了嚴密的架構:編審委員會裏,史學、文物、考古領域的權威專家坐鎮,逐字逐句把關學術細節;編撰委員會更是細分章節,將硯文化的歷史、工藝、流派和鑒賞拆解開來,一項一項研究;編務委員會則默默協助資料整理、辦好大小瑣事。

2016年,《匯典》列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重要工作專案,又上報文化部申請文化工程立項,從“民間自發”正式走向“規範推進”。2025年6月,當人民美術出版社與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圓滿推出全套典籍時,劉紅軍捧著樣書,百感交集,個中酸甜苦辣,只有他和他的編纂團隊最自知。書頁裏,不僅有端硯、歙硯和紅絲硯等高清文字、圖譜,還有對各方硯臺製作技藝的詳細記載,同時更藏著硯石背後的文化故事—從古代文人用硯書寫風雅,到現代匠人傳承技藝的堅守,一筆一畫都幻化成劉紅軍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對中華硯文化的熾愛。

現時,曾經的硯文化工作委員會己更名為硯文化研究分會,但《匯典》的故事還在繼續。劉紅軍又和他的團隊開始籌畫硯文化簡本讀物編寫,尤其是如何快速向數智化轉型,特別是優化硯文化的呈現形式,讓青少年都能讀懂千年硯歷史。因為十三載的堅守,磨煉出的不只是一部典籍,更是一條連接古今的文化紐帶。劉紅軍相信,只要讓千年硯韻融入新時代,他們就一定會有再續傳奇的舞臺。

 

三、《匯典》編委會副主任陰巍答記者問

硯林千載溯古   典冊萬象昭今—《匯典》編務委員會副主任陰巍答記者問

《中華硯文化匯典》出版問世後,不僅在全國硯文化系統引發熱議,而且也廣受讀者關注。這些大部頭都由誰所著?為什麼會想到編撰這些典籍?典籍都具有什麼特點?它的社會價值和歷史意義又有那些?記者在《匯典》首發式前,專門採訪了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秘書長兼編務委員會副主任陰巍。

陰巍秘書長介紹編撰《匯典》情況

【記者】《中華硯文化匯典》是由哪些單位主導完成並出版發行?

陰巍:本書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作為主導單位,其下屬硯文化工作委員會(現更名為:硯文化研究分會)承擔全書主編工作,最終由人民美術出版社與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這是一部系統梳理中華硯臺文化起源、演變與發展的大型學術專著。

【記者】全書共分幾卷幾冊?總規模如何?各分冊書名及作者能否詳細介紹一下?

陰巍:《匯典》共分七大卷20冊,總字數約800萬字,配圖精美豐富。各分冊具體書目及作者如下:

1. 《硯臺春秋》 作者:火來勝、蘇銳

2. 《眾硯爭輝》 作者:關鍵、張翔

3. 《端硯》 作者:柳新祥、柳飛

4. 《歙硯》 作者:胡中泰

5. 《洮硯》 作者:王玉明、王月周

6. 《澄泥硯》 作者:李俊林、李寒凝

7. 《魯硯》 作者:劉克唐、劉剛

8. 《松花硯》 作者:劉祖林、關鍵

9. 《易硯》 作者:鄒洪利、張淑芬

10. 《端硯製作工藝》 作者:趙粵茹

11. 《苴卻硯》 作者:羅春明、羅潤先、羅偉先

12. 《紅絲硯銘文集》 作者:王大成

13. 《歷代硯文獻》 作者:歐忠榮、李護暖

14. 《歸雲樓硯譜》 校勘:火來勝、王文修

15. 《閱微草堂硯譜》 校勘:火來勝、王文修

16. 《沈氏硯林硯譜》 校勘2冊:火來勝、胡中泰

17. 《民間藏硯選集》 作者:火來勝、蘇銳、曹騫帆

18. 《古硯銘文選集》2冊, 作者:火來勝、劉塘卿

全書採用大16開本,精裝硬塑封,各卷以不同顏色區分,既古樸大方,又便於識別和收藏。

【記者】如此宏大的編撰工程是如何啟動的?有哪些專家學者參與其中?

陰巍:編纂工作始於2012年7月,由時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硯文化工作委員會會長(原武警部隊副司令員劉紅軍中將)倡議發起。全國硯界專家、學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餘人參與編寫。為保證品質,我們專門成立了編審委員會、編撰委員會和編務機構。編審委員會由劉紅軍、張希清擔任主任,聘請王震中、劉慶柱、任大援、葛承雍、張補旺、張淑芬、蔡鴻茹等史學、文物、考古、社會科學領域的權威專家、教授、學者參與審稿工作。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時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同志,對《匯典》編撰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不僅親自擔任編審委員會名譽主任,還親筆撰寫了《總序》。本書還被列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重要工作專案,並報文化部申請文化工程立項。

【記者】編纂如此大規模的硯文化專著,其深層次的意義是什麼?

陰巍:硯臺位列中國文房四寶之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書寫繪畫用具,從最早的研磨器算起,已有近七千年曆史。縱觀歷史,用硯、愛硯、藏硯、說硯者甚多,但綜合歷史、社會、文化、藝術以及地質等門類的知識,加以深入研究的卻不多,始終沒有一部系統研究、記錄硯臺文化產生、演變與發展的專著。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以弘揚中華硯文化為己任的硯文化專門研究機構,我覺得我們不僅有責任、而且也有義務去填補這項空白。

【記者】《匯典》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陰巍:經過十三年努力,我們總結出這部著作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系統性。《匯典》涵蓋硯史、硯種、硯銘、硯譜和硯臺收藏、硯臺製作、有關硯臺的文獻,圖文並茂,包羅萬象。二是權威性。《匯典》聚百人之力,取百家之長,不少作者都來自硯臺研究、收藏、製作一線,都是硯界大師級人物,經驗豐富,各有造詣;書中所述,或采自實踐,或引自原始文獻,或首次公開,引經據典,考證嚴密,經得起檢驗。三是實用性。《匯典》作為資料,分類清晰,方便檢索;作為工藝,圖文對照,有流程介紹,有手法示範,堪稱教科書。

【記者】《匯典》出版後的社會反響如何?

陰巍:《匯典》各卷陸續出版發行後,在社會尤其是硯界引起了很大反響。2021年3月,作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唯一學術研究類課題申報國家社科基金,並通過文化和旅遊部審核,反映了《匯典》所具有的學術研究價值和重要現實意義。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對《匯典》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匯典》不啻為我國首部硯臺文化“百科全書”;北京大學歷史系原教授張希清和天津博物館研究員、硯界著名專家蔡鴻茹等都一再評價《匯典》為有史以來我國首部內容最全、涵蓋最廣、規格最高的硯臺文化專著,填補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空白,功德無量,利國利民。

【記者】接下來將如何推廣這部巨著?

陰巍:《匯典》馬上將在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網上書店等上架銷售,並向全國各類博物館、文史研究部門、各硯種地區文旅局、工藝美術等單位和社團推薦,作為館藏書目或存檔文獻。同時,我們也將向全國硯界社團組織、從業者、愛好者及社會各界推薦銷售。當然,我們更希望各級媒體朋友,多介紹宣傳《匯典》,讓更多的人瞭解、認識和看到《匯典》,以更好發揮《匯典》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四、四人發言摘錄

既是致敬歷史   更屬啟迪未來—硯文化研究分會會長董方軍寄語

董方軍會長寄語

金秋送爽,翰墨飄香。在這充滿收穫與喜悅的美好時節,我們齊聚北京,共同見證《匯典》的正式出版發行。在此,我謹代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研究分會,對各位領導、嘉賓和朋友們的光臨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匯典》編纂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匯典》作為我國首部系統梳理、全面展示硯臺文化的“百科全書”,自2012年7月啟動編纂以來,歷時十餘載,凝聚了百位專家學者、硯文化愛好者及出版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今天,這部共計二十冊的宏篇巨著終於面世,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時代文化復興戰略的生動實踐。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工匠精神的象徵。

《匯典》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圖文、嚴謹的考據,全方位展現了中華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千年脈絡,既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啟迪。它的出版,必將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本次發行儀式既是對過去十餘年工作的總結,更是邁步新征程的起點。我們期待以《匯典》為媒介,推動硯文化繼續走向深入,讓硯臺這一文明載體煥發新的生機。最後,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專家學者以及媒體朋友的鼎力支持!感謝所有為《匯典》付出辛勤努力的編撰者、出版者與志願者們!

 十三寒暑耕耘   萬千珠玉典成——作者代表歐忠榮發言摘錄

作者代表歐忠榮發言照片

7月21日大雨滂沱,9月19日秋高氣爽,這兩個日子都因《匯典》的啟動與首發而意義非凡。歷經十三年艱辛努力,編典工程終於完成。

作為一個成立不久的協會,能在短短十多年間,連續完成辦展、建館、編典三件大事,實屬不易。這離不開創會會長劉紅軍及其團隊的高遠志向,也離不開時代浪潮的推動。坦白講,我最初接手《歷代硯文獻》編纂時,並未將其納入寫作計畫,甚至一度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但劉會長從不間斷的關心、催促,讓我意識到:這是動了真格的!

《匯典》總計超800萬字,其中我和合作者李護暖先生編撰的《歷代硯文獻卷》就有120萬字。該書出版後廣受好評,被贊為“硯文化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極大便利了各類學者檢索利用歷代硯文獻。

《歷代硯文獻》編著雖出我意料,但卻成為我硯文化專著中最厚重的一部。而整個《匯典》七卷計20冊的背後,是眾多作者因分會號召彙聚一心,不計艱辛付出,最終共鑄成果。在此,我謹代表全體作者,向始終關心支持《匯典》出版的各界領導和朋友們,致以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

 共襄硯界偉業  同品歲月甘醇——編纂代表關鍵發言摘錄

編纂代表關鍵發言照片

有幸參加《匯典》發行儀式,感慨萬千。硯乃中華文化之要脈,然歷來綜合多學科研究者甚少,且還存訛誤,極大阻礙其傳播。劉紅軍會長以傳承文化為己任,牽頭主持編纂《匯典》,實屬高瞻遠矚,功德無量。

我擔任《硯種分卷》主編,負責九冊編纂,初時真是誠惶誠恐。所遇困難主要有二:一為硯種選擇難。我國硯種史載三百餘,須擇其要者。經反復研究,最終選入傳世可考者160多種,文獻有載而無傳承者50種,餘皆刪去。二為文字撰寫難。以十萬字篇幅介紹二百餘硯種,需極盡簡潔。幸得劉紅軍會長及諸多同仁大力支持,更有劉克唐、胡中泰、柳新祥、王玉明、劉祖林、羅春明、李俊林、鄒洪利、張翔等老師悉心合作,嚴謹考證,數易其稿,終以資料翔實、論述精准、圖文並茂成書。然疏漏之處仍在所難免,懇請大家在表揚肯定的同時,多加批評和指正!

感謝過往重托  期待再度合作——出版社代表李瀅發言摘錄

出版社代表李瀅發言照片

首先十分感謝硯文化研究分會的厚愛與重托,能夠有幸參與《匯典》這一宏大文化工程,我們深感光榮和自豪。人民美術出版社建社以來,始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藝術出版為己任,並推出過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著作,《匯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不僅系統梳理出了中華硯臺的歷史文脈與文化內涵,而且對於硯臺製作和工藝傳承等也進行了詳實解構,是我國硯文化系統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對傳承中華文明、弘揚硯臺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匯典》在組、審稿以及出版過程中,得到全體編委和專家團隊的大力支持,雙方不僅緊密協作,反復推敲內容,而且嚴把編校品質,優化裝幀設計,力求使《匯典》內容權威、編纂嚴謹,更在視覺與審美層面與硯文化的深厚內涵相得益彰,沒有雙方的精誠合作,就不可能有目前的文化碩果,再次感謝硯文化研究分會的信任,感謝編審委員會與每位作者的辛勤付出,並希望在下步工作中繼續攜手,再度合作。我們相信,《匯典》必將成為傳播硯臺文化的重要載體,硯臺文化的明天一定會更絢麗。

作者:盧敏 孫嘉琪 廖振華 於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