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秋雨秋露秋染霜

秋雨秋露秋染霜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78

莊鴻遠

秋雨秋露秋染霜,秋丹秋果秋飄香。

秋風秋涼秋高遠,秋瑟秋肅秋哀傷。

2024.10.02

 

秋象澄明處 哲思自然流

——呂國英哲詩《秋雨秋露秋染霜》的靈象之美

 

霜露初降時,呂國英先生以十二聲“秋”的複遝吟唱,在四行短章中鋪展開一幅兼具聲色與哲思的秋日長卷。這組哲詩如“氣墨靈象”美學理論的微觀呈現,以最質樸的文字完成了對自然時序的哲學解構,在秋景的具象描摹中抵達生命存在的澄明之境。 

開篇“秋雨秋露秋染霜”以三連疊字起筆,如宣紙暈染般漸次鋪展秋之清冽。“染霜”二字暗合先生“藝法靈象”的詩學主張,將自然現象昇華為生命淬煉的隱喻——霜不是簡單的降凝,而是歲月在草木間留下的靈性印記。這種對自然意象的哲學轉化,在第二句“秋丹秋果秋飄香”中更見精妙:“丹”的熾烈與“果”的沉實形成視覺對照,而流動的香氣則突破時空界限,使秋的意象從二維畫面躍變為多維感知場,恰如“氣墨靈象”所追求的“超驗之美”。 

後兩聯轉向秋的精神維度,呈現更為深邃的辯證思考。秋風秋涼秋高遠”構建起由實入虛的審美躍遷:風的觸覺、涼的體感最終昇華為“極目天穹”的精神超越,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昇華,正是呂國英“靈像是象的遠方”這一詩學理念的生動詮釋。末句“秋瑟秋肅秋哀傷”則大膽直面季節的悲情內核,“哀傷”並非消極的哀歎,而如簡注所言是“悲憫”的哲思,暗含先生對生命迴圈的敬畏與關照,與《人類賦》中“惺惺共命居”的宇宙情懷形成精神呼應。 

全詩以“秋”字為經緯,在重複中實現意義的螺旋上升,這種複字技法既承《詩經》“興觀群怨”之旨,又注入現代存在主義思考。十二個“秋”字如同十二聲生命叩問,從自然現象到精神境界,從感官體驗到哲學沉思,完成了對秋之本質的多維解構。在霜與香的對立中,在高遠與哀傷的張力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秋日實景,更是生命存在的隱喻——正如先生“哲慧新詩派”的創作追求,以簡馭繁,以象寓理,讓讀者在自然意象中照見自身的精神軌跡。 

當最後一縷秋光掠過紅葉,當最後一絲果香融入秋風,這首短詩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秋的印象,更是一種觀照世界的方式:在最尋常的季節更迭中,發現生命永恆的律動;在最質樸的文字裏,體悟宇宙深邃的哲思。這或許正是呂國英哲詩的魅力所在——讓自然成為哲學的顯象,讓詩歌成為靈性的居所。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九部,著述藝術評論、學術論文上百篇,創作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