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成隆行秋蟹尋味記

作者:江坤

秋意漫過五嶺,廣州的十月依然草木葳蕤。我循著滿城桂香,走進東山口的午後光影。逶迤的騎樓間,一扇朱漆木門悄然洞開,墨色匾額上“成隆行”三字沉著溫潤,仿佛江南水鄉遺落在嶺南的一枚閒章。雖有朦朦小雨依然赴約楊總。

還未入門,先聽得流水潺潺。抬眼望去,青磚牆上懸著竹篾蟹籠,澄澈的水池裏,大閘蟹正吐著細密的水泡。這些來自陽澄湖的客人,披著月光色的甲胄,螯足輕舞間,恍若文人揮毫時懸腕的姿勢。

“好蟹如好玉,須得天地滋養。”江坤老師接過楊掌櫃的贈書《蟹事寶典》,目光掠過滿池秋色。他俯身細看蟹殼的紋路:“你們瞧,這背甲上的溝回,多像古籍上的篆刻。‘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八字真言,說的不僅是品相,更是千年養蟹人的匠心。”

一問楊總得知,此店已有25年有餘,蒸籠升起白霧時,整個空間忽然安靜。蟹的鮮香與陳年花雕的酒香纏綿,竟讓這嶺南秋日平添了幾分姑蘇韻味。侍者端上青瓷碟盞,蟹殼泛著溫潤的橘紅,恰似晚霞浸染的太湖石。店內的顧客無不被老照片吸引!

“美食的要義,在於時節與火候的相遇。”他執匙品味,眼神忽然悠遠,“這蟹黃裏有太湖的月光,這蟹肉中帶著江南的秋風。我們此刻咀嚼的,何嘗不是陶淵明‘秋菊有佳色’的意境?”

談及食蟹之道,他指向窗外:“東山口這些老洋房,當年住著的歸國僑客,最懂相容並蓄。正如這大閘蟹,雖生於江南,卻在嶺南得遇知音。你看這薑醋的調配,既承襲姑古法,又添了廣府人偏愛的柔和。”

暮色漸濃時,蟹粉小籠在蒸籠裏如白菊綻放。江老師輕提一個,薄皮間湯汁蕩漾:“所謂至味,不在繁複,而在本真。這蟹粉小籠,恰似王羲之的《蘭亭序》,看似隨意,實則每一折皺都暗含章法。”

臨別時,晚風送來街角白玉蘭的清香。江坤立於騎樓廊下,望著霓虹初上的街巷悠然道:“在這個速食時代,西貝預製菜風波求散去還能守住這般慢工夫,成隆行不只是賣蟹,更是在延續千年文脈。下次霜降,我們再來賞蟹可好?

回望時,店招在暮色中溫潤如初,而那句“人間至味是清歡”的慨歎,已隨著蟹的餘香,飄進了嶺南的秋夜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