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文衛】(東西問)費城交響樂團總裁睿恩德:音樂交響何以“無問西東”?

中新社杭州1030日電 題:音樂交響何以“無問西東”?——專訪費城交響樂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睿恩德 中新社記者 曾玥

近期,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完成第15次中國之旅。在赴山東青島、上海等地交流演出後,樂團的十位音樂家來到浙江杭州,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奏響重新編曲的中國經典《梁祝》,並與浙江交響樂團連袂上演“良渚之光”中美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

今年是費城交響樂團成立125周年,此次訪華有何特別之處?自1973年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訪華以來,這份跨越半個多世紀的音樂情緣在當下是否有了新的詮釋?費城交響樂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睿恩德(Ryan Fleur)日前在出席第三屆“良渚論壇”期間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就此分享觀點和感受。

10月14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的部分成員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演繹重新編曲的中國名曲《梁祝》。吳君毅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此次費城交響樂團來華巡演,為何將“良渚之光”中美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作為“收官之作”?較之以往,這場演出有何特別設計?

睿恩德:在我們此行的所有演出中,“良渚之光”中美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無疑最為特殊。因為它作為文化交流活動之一,與第三屆“良渚論壇”同期舉辦。現場既有來自美國文化機構的同行,也有中國的合作夥伴。

同時,樂團演奏的曲目融合了中國與美國、東方與西方的音樂元素。例如我們連續演奏了兩個版本的《春江花月夜》:一個是傳統的民樂協奏曲版本,另一個則是我們與中國夥伴共同委約、由美國作曲家梅森・貝茨改編的版本。去年我們在北京首演了這首曲子,之後又在美國本土進行演出,如今再度把它帶回中國,感覺意義非凡。因此,將這場音樂會作為本次巡演的“收官之作”再合適不過了。

 中新社記者:50多年來,費城交響樂團多次訪華,曾與中國多個樂團連袂演出,演繹和創新東西方經典作品。您如何看待這種東西合璧之美?

睿恩德:在我看來,世界上的音樂只分兩類——一類是好的音樂,另一類則是其他音樂。我們演奏的音樂,關鍵不在於“東西方”,而在於作品本身是否優秀,只不過這些優秀的作品恰好源自中國或美國。能呈現一組優秀的音樂作品並引發當地觀眾的共鳴,是非常特別的事情。

每次來華,我們都能有新的收穫和感悟。以往,我們通常在上海或北京演出,但後來我們意識到,走進更多城市,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這次訪問期間,除了上海和杭州,我們還去了此前從未到訪過的城市青島,有機會與中國的三支專業樂團並肩合作。音樂擁有無需語言就能高效溝通的力量。對我們而言,沒有比共同演奏音樂更好的交流方式了。每次合作,我們都能從中國同行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這種經歷非常特別。

2023年11月10日,“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在中國國家大劇院上演。(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中新社記者:人們常說,音樂有超越國界的力量。結合費城交響樂團多次訪華交流的經歷,您是否有更深入的體會?

睿恩德:這是我第18次到訪中國。在費城交響樂團工作期間,我每次來中國基本都與樂團有關。

這期間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演出。但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一次在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當時我們演奏的曲目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由費城交響樂團全團出演,音樂總監雅尼克·涅傑瑟貢(Yannick Nézet-Séguin)指揮,中國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和四位中國歌唱家共同參演。來自美國的交響樂團與來自中國的合唱團,以最高水準攜手演繹這首創作於200多年前的樂曲,並將其錄製成唱片(CD)出版發行,那真是一個特別珍貴的時刻。

音樂具有永恆的特質。比如我們在“良渚之光”中美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春江花月夜》,改編自一首1300多年前的唐詩,聽起來卻頗具現代感。可見音樂擁有跨越國界、跨越時間、跨越文化的力量。

當然,在不同地點、不同時代演奏同一首曲子,感受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此次訪華再度演奏的貝多芬《第六交響曲》。52年前,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訪華時就曾演奏過這首曲目,這些年來我們還演奏過四五次。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年貝多芬將《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溪邊景色》命名為《春江花月夜》,如今我們聆聽時的感受會否不同?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音樂具有獨特的連接能力。每個人都能從自身體驗和所處環境出發,與音樂相遇並產生共鳴。對於同一首樂曲,你我的感受或許截然不同,但卻同等珍貴。這正是音樂的魅力所在。

中新社記者:今年恰逢費城交響樂團成立125周年。同是今年,費城交響樂團獲得第二屆蘭花獎。您如何評價這個美好的緣分?在您眼中,費城交響樂團與中國的這段音樂情緣,在當下中美文化交流的語境中是否有了新的詮釋?

睿恩德:獲得第二屆蘭花獎是一份極大的榮譽和認可,我們對此深表感激。但無論是否獲得這個獎項,都不會改變我們在125年曆程中,對文化交流事業的不懈追求與堅定承諾。

今年11月,費城交響樂團將迎來建團125周年紀念日。早在成立之初,樂團成員便已來自多個國家。費城交響樂團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原因之一就是融合了不同背景的音樂特色。如今,整個樂團的藝術家們來自17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這為我們的音樂創作增添了更多層次和內涵。

自建團起,費城交響樂團不僅在費城演出,也致力於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聚。能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傳遞“音樂無國界”的力量,對我們而言是珍貴的饋贈和榮譽。無論在何處演出,我們都希望能讓當地觀眾感受到溫暖。

當今世界紛繁複雜,各種聲音層出不窮。在此背景下,我認為我們繼續攜手創作音樂至關重要。52年來,費城交響樂團始終堅持訪華。我們相信,繼續保持交流、共同創作音樂,改變便會由此發生,世界也將因此愈發廣闊。坦率而言,我們對音樂的熱愛,也正在美中兩國間不斷升溫。音樂始終是我們共同的紐帶。

正如費城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演奏家戴維·布斯(Davyd Booth)所說,52年前我們種下了一顆種子,而後生根發芽,如今已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們一直努力分享的音樂,正是基於接納差異、融合差異的根莖生長而成。

目前,我們已在籌備下一次訪華之旅,希望將來能帶領完整的樂團陣容再來中國。(完)来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