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下的共生絮語
胡敏傑
炮火撕開天幕時,我看見斷牆縫裏鑽出兩株芽——壹株是故鄉的麥,壹株是異鄉的草。它們的根須在彈殼鏽蝕的土壤裏纏繞,像兩只顫抖的手,在焦土上摸索著春天的輪廓。
戰機掠過的轟鳴中,河面上浮著破碎的船板。壹只水鳥停在板上,銜來水草修補漏洞,而魚群在船板下結隊遊過,用尾鳍劃開油汙,爲水鳥開辟出幹淨的飲水區。它們不懂國別,只知道這片被硝煙弄髒的水域,是彼此唯壹的家園。
邊境線上的鐵絲網,攔不住風沙,也攔不住藤蔓的生長。巡邏的士兵和放牧的牧民,會在藤蔓下共享壹壺水——金屬壺身映出兩人不同的軍裝與氈帽,卻盛著同壹片天空落下的雨水。
難民營的帳篷外,不同膚色的孩子圍著壹只破皮球。他們的語言各異,卻能用眼神約定規則;他們的故鄉隔著炮火,卻在追逐皮球的笑聲裏,把“敵人”的標簽踩進泥土。皮球滾過的地方,野草正悄悄鑽出碎石,把仇恨的裂縫填滿綠色。
深夜,我在防空洞裏聽見不同語言的祈禱。那些聲音交織在壹起,像溪流彙入江海,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對黎明的共同渴望。忽然懂得,動蕩世界裏的共生,從不是軟弱的妥協,而是像麥與草、鳥與魚、我與妳——在最深的黑暗裏,依然願意爲對方點亮壹盞燈,讓和諧的微光,終能穿破硝煙的塵垢。

作者簡介:作者系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學曆,行政機關幹部,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會員。詩詞散文作品散見于《詩刊》《浙江詩人》等。曾獲“三亞杯”當代華語文學大賽金獎、中華詩園“騰沖杯”詩歌大賽金獎、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第七屆“青春詩會”優秀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