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1月27日電 題:在什裏店,這對外籍夫婦緣何被紀念?——專訪柯魯克夫婦之子、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柯馬凱 作者 牛琳 王天譯
80多年前,英籍友人大衛·柯魯克與加拿大籍友人伊莎白·柯魯克在中國的抗日烽火中相識相知,抗戰勝利後深入華北農村什裏店,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開展社會調查,完成《十裏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十裏店”同“什裏店”)等著作,成為海內外學者瞭解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共產黨鄉村革命實踐的經典。
什裏店人視他們為自家“親戚”,如今仍保留著柯魯克夫婦舊居,並以自己樸素的方式紀念著這對生前一直為什裏店發展而奔走的外籍夫婦。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柯魯克夫婦之子、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柯馬凱(Michael Crook),講述柯魯克夫婦與什裏店村民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情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的父母當初是出於什麼原因來到中國的?他們後來又為什麼選擇在中國紮根?
柯馬凱:早在20世紀初,我的姥姥姥爺選擇從加拿大來到中國。我母親伊莎白·柯魯克1915年出生於四川成都,她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都在成都生活。1938年,母親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到中國,從事人類學方面的研究。
我父親大衛·柯魯克1910年生於英國倫敦。1936年至1937年,他參加了西班牙國際縱隊,養傷期間,他從白求恩那裏借到一本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創作的《西行漫記》,對中國革命產生興趣。1938年,父親來到中國上海工作,兩年後又赴四川成都任教,在華西大學與我母親結識。
我的父母1942年在英國結婚後參軍,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47年,他們兩人持英共介紹信,來到中國河北武安什裏店村調研。1948年,調研結束後,我父母受中共中央外事組之邀,幫助籌建中央外事學校(今北京外國語大學),之後一直留在中國任教。
他們兩人都是好黨員,安排給他們的工作就積極投入地去做,而且一做就是幾十年。他們倆都是從北京外國語大學退休的。
對於留在中國的原因,母親曾記述道:“如果僅僅當觀察者,大衛和我不會留在中國。我們留下來是因為被允許成為參與者。”
中新社記者:你的父母是如何與什裏店結緣的?新中國成立前,他們在什裏店開展的社會調查有何重要意義?
柯馬凱:我父母與什裏店結緣於1947年11月。當時,他們以國際觀察員身份,赴什裏店村對中共解放區土地改革進行調研。父母和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勞動,穿粗布棉襖,學著村民雙手揣進袖筒裏取暖,和村民一起端著飯碗吃飯、拉家常,感情融洽。
他們用幾個月時間收集了什裏店村1937年至1947年十年間歷史情況和封建土地制度變革情況的材料,以第三者視角完成《十裏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這部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之後,我父母以觀察家身份參加土改工作隊,在什裏店村進行“土改復查和整黨”運動,見證村中大部分日常生活進程並記錄下來,寫成介紹這個村莊土地改革全過程的《十裏店(二)——中國一個村莊的群眾運動》一書。
這兩本書以事實反映和記錄了中國農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的勝利,分別於1959年和1979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出版,成為西方瞭解當時中國革命的重要文本。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父母和什裏店村民結下的情誼?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令你感動的故事?
柯馬凱:他們同什裏店村民結下了深厚情誼。村裏至今仍保留著柯魯克夫婦舊居,還建設了紀念廣場。
什裏店村民之前吃水困難,我父母通過向上層反映,政府派人打了機井,解決了村子的供水問題,村民們認為我父母做了一件重要的好事。而父母覺得,在什裏店的那段經歷成就了他們的學術研究。他們與村民之間是一種很淳樸的情誼。
父母生前,什裏店村民時常來北京探望。2019年,我母親104歲時,還曾回到什裏店,給當地學校捐款捐物。情誼延續了幾十年,我覺得都基於“愛”。直到現在,我同什裏店村民仍互有聯繫方式,在幾個月前,我又回了一趟什裏店。2019年,什裏店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我很關注村子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中新社記者:父母終身在中國工作,並成為新中國英語教學事業的拓荒人,這對你產生了何種影響?
柯馬凱:無論從價值觀還是個人興趣、職業選擇,父母對我們兄弟三人都有影響。
他們喜歡演講,社會活動頻繁,樂於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發展,這點深深影響了我。我是在中國出生長大的,對中國傳統文化比較瞭解。我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或非學術的會議,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我很願意分享我的觀感,包括中國各地發展情況,以及少數民族問題是如何處理的等等。
我還擔任了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等社會職務。熱心公益這點,是父母傳遞給我的一種社會責任感。當初他們之所以到什裏店考察土改,就是考慮到世界大部分國家還都是發展中的農業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積累了一些先進經驗,這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
父母既不為名也不為利,他們認為做有益於人民的事,本身有一種滿足感。他們走的時候沒有留下遺產,他們生前做了很多捐贈,包括設立助學金,“疏財”而不是“積累”。
家人一輩子投身教育事業,包括我姥姥姥爺辦過幼稚園、小學。1994年,我和朋友創辦北京京西學校,給在京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更適合的教育環境。是家人啟發了我,給了我辦學的勇氣和信心。
中新社記者:回顧家族故事,您認為這種跨越國界的情誼對促進各國家人民間的友誼有何現實意義?
柯馬凱:我父母有一種大愛,他們對中國的感情很深厚,這首先是基於對中國的瞭解。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生活在“地球村”的人類交流交往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交織、碰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增進相互瞭解。
他們教中國人學英語,瞭解西方社會,我自己則反過來,幫西方人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等。只有增進相互之間的理解,世界大家庭才能和睦相處。
這並不是說世界應該“同化”,不同的國家、種族、文化各有千秋。世界是“和而不同”的,不能把價值觀強加於人,更不能“唯我獨尊”。“不同”不是“不好”,豐富多彩、百花齊放才是春。(完)来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