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春光不老殘荷夢

春光不老殘荷夢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354

 

 

春光不老殘荷夢,秋色無言漫野詩。

閑看千山雲煙蕩,流連萬徑牽愁迷。

2018.09

 

殘荷鍍金處,秋野無字詩——呂國英四句哲境小窺

 

呂國英先生這四行詩,如四枚溫潤的古玉,置於掌心,便覺時光流淌、天地澄明,更蘊藏著穿透表像的生命哲思。

 

春光不老殘荷夢,秋色無言漫野詩” 起筆便是一場時空的奇遇。明媚不凋的“春光”,偏映照著“殘荷”的幽夢——衰敗的物象在永恆生機的觀照下,竟掙脫了凋零的宿命,被淬煉成一個超越季節的、關於存在與消逝的永恆夢境。這“殘荷夢”三字,是詩人點石成金的妙筆,讓衰頹刹那綻放出哲學的金邊。而對句的“秋色無言”,並非沉寂,而是將無垠的靜默鋪展成“漫野詩”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無字的詩行,正是宇宙最本真、最渾厚的表達。一春一秋,一生一息,一夢一詩,在看似矛盾的並置中,完成了對生命盛衰輪回的深邃觀照與美學昇華。

 

視線流轉,閑看千山雲煙蕩,流連萬徑牽愁迷。” 詩人的目光在浩瀚與幽微間自由穿行。仰觀“千山”,雲煙舒卷,如世事浮沉、塵緣聚散,一個“蕩”字,道盡無常流轉。俯察“萬徑”,步履所及,情思牽絆,“愁迷”如網,是凡塵中人難以割捨的執念與惘然。然而,統領這觀照的,卻是一個舉重若輕的“閑”字。這非冷漠的疏離,而是歷經滄桑後沉澱的澄明心境。它如一絲清風,拂過千山雲靄,亦似一盞清茶,氤氳了萬徑愁思,在入世的“流連”與出塵的“閑看”之間,尋得一份超然物外的精神平衡。

 

此詩之精髓,在於將最易被忽略、甚至被視為衰敗的意象——“殘荷”、“無言秋色”、“迷愁”——置於宏闊的時空背景與澄澈的心靈透鏡之下,賦予其震撼人心的美學價值與哲學深度。春光為殘荷鍍上永恆的金輝,秋野以無字書寫至高的詩篇。詩人以“閑看”之眼,勘破雲煙之幻,照見愁迷之網,最終引領我們領悟:真正的永恆,不在抗拒消逝,而在以澄明之心,於消逝中洞見那不息的詩意光芒;最深的智慧,往往藏於秋野的留白與殘荷的經脈之中。

 

四行小詩,竟如一部微縮的宇宙交響,在“不老”與“殘夢”、“無言”與“漫詩”、“閑看”與“愁迷”的張力中,奏響了關於生命、時間與心靈覺悟的永恆樂章。讀罷,仿佛也沾染了那“閑看”的清明,再看世間榮枯,亦有了別樣的澄澈與安然。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十餘部、藝術評論上百篇,撰著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