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此話放之四海而皆准嗎?No! 免費的午餐是有的,而且不是偶然的對某人一頓半頓的施捨,而是對數萬人在十天中免費提供早餐(或午餐),這種免費的提供一供就持續了近百年。Calgary一年一度的牛仔節從1912年開始,人們在觀看西部牛仔奮力的角逐中,還有一道溫馨的風景彌漫在大街小巷,社區中心和教堂廣場前,這就是牛仔節期間免費的早餐或午餐。
當地居民,世界各地遊客們不管你衣衫襤褸還是衣冠楚楚,老人還是小孩,窮人還是富人,樂悠悠地沐浴在陽光下,享受著免費的漢堡,熱狗,或夾著臘肉的面餅,有些地方還有雞蛋,蔬菜沙拉,豆粥,可樂,咖啡,冰棍等,……,同時,有樂隊伴奏,或小丑表演助興,按傳統,政府官員也會出來分發食物,今年我們見到了加拿大總理,阿省的省長在歡快的氛圍中與民同樂,這持續十天的“免費餐”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天上掉下的餡餅。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生活環境的局限大大限制了人們的想像力。去年我曾到訪敦煌,意外地發現中國人早在西元前就一直渴望瞭解西方和外部世界,因為這種“好奇”,玉米,番茄,胡蘿蔔,……源源不斷進入中原大地。交流就是你來我往,有輸送,也有主動的引進和索取,絲綢之路正是努力打通去往西天的通道,羅馬(大秦國)是珍貴絲綢的最大消費國,西方世界的奢華生活令中原人充滿好奇與遐想。西元97年,漢代負責扼守西域的都護班超派遣官員甘英出使羅馬,當他的一隊人馬千辛萬苦來到波斯灣,欲乘船渡海向西,當地的博爾特人怕他們直通貿易截斷了自己的財路,恐嚇說,渡海一次順風要三月,逆風要兩年,……。遲疑的甘英嚇住了,終於望而卻步,使中西方的直接交流僅剩“一步之遙”變成了晚到一千年!
歷史證明,凡開放的朝代就興盛,閉關鎖國就衰敗。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是個大膽的突破,可惜好景不長,被後來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所取代。直到近代出現了一批像宋育仁,李鴻章這些放眼看世界的人,井底之蛙終於跳出了狹窄的井口,伸出了脖子,驚奇地向四周望去,巨大的差距終於使一些有識之士坐立不安起來……。
李鴻章1896年訪美,前往白宮的路上他驚訝的合不攏嘴,看到美國幾乎到處都是高樓大廈,赴美之前,他不知“鋼筋混凝土”為何物,在他的觀念裏,蓋房子,要麼用木頭,用磚石,何來建造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眼前車水馬龍的景象,他忍不住眼淚濕潤了眼眶,這時他才明白,大清落下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他感歎道:“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裏外吊民殘”。
四川有個叫宋育仁的“瘋子”, 1894年他出使英法意比四國,任公使參贊。中日甲午戰爭失利後,他痛心疾首,產生了一個相當大膽,且前所未聽聞的計畫——籌資購買兵艦五艘,魚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兩千人,組成水師一旅,托名澳大利亞商團,以保護商隊為名,自菲律賓北上直攻日本長崎和東京。
他一面報請朝廷批准,一面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張之洞等人聯繫,以取得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宋育仁很快就與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英國銀行經理等商定:由大清向英國銀行借款二百萬英鎊、戰款一百萬英鎊,以支付兵船購買費用。經過一系列的努力,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軍,“炮械畢集”,整裝待發。但是,此舉卻遭到了以慈禧為首的清廷上層的否決,認為是“妄生事端”,給朝廷添亂,立即下旨將購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廢,同時電召宋育仁速速回國,奇襲日本的計畫就這樣胎死腹中。
事後算賬可見,清政府根據《馬關條約》向日本賠款總額為2.315億兩白銀,與宋育仁欲動用三百萬英鎊相比,大清朝錯罷黜一人,甲午海戰錯失拼死一搏,轉敗為勝的良機。
宋育仁是清光緒十二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檢討。光緒十三年,三十而立的宋育仁寫成領風氣之先的《時務論》,闡述變革主張,倡言向西方學習,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耳目為之一新,因此被人們稱為“新學鉅子”。維新思想名家陳幟評價他“談新政最早,治經術最深”,被譽為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後來,又出現了一大批像嚴複,孫中山,魯迅,周恩來,費孝通那樣的仁人志士,他們在仰望了世界文明的巨大進步後,將現代化的星火帶回了神州大地,“五四運動”的興起,“德先生“,”賽先生”終於喚醒了沉睡的國人,特別是近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全民都睜開了眼睛,地球變成了一個“雞犬相聞”的村落,普羅大眾的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變化。
去年九月在襄陽遇到了一位收藏家,對南山夜書房收藏有萬餘冊中國古籍善本,不僅涵蓋了一些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珍稀版本,難能可貴的是主人Ethans還從海內外收集了一批十五至十七世紀西方漢學珍本,如:《馬可波羅遊記》1559年初版(注:莫裏遜和司徒雷登藏書。莫裏遜,英籍,袁世凱政治顧問;司徒雷登,1919年燕京大學校長,1946年美國駐華大使。)
《中華帝國全志》 1735年版本,該書初版三百多年來,以體裁形式和充滿魅力的銅版畫受到歡迎,成為“法國漢學三大奠基作之一”。還有法國大文豪《悲慘世界》作者雨果寫在《懲罰集》扉頁上親筆題簽;鋼琴家李斯特致友人魯博納的親筆信;羅曼·羅蘭1932年簽贈本《托爾斯泰傳》,扉頁有羅蘭摘錄的書中一個片段:“托爾斯泰靈魂的兩大力量——真與愛。” 也許有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他就是《約翰.克裏斯朵夫》的作者——羅曼羅蘭。
書房收藏的西方古典名著還有許多,恕不一一列舉。這一現象至少說明越來越多的國人正在超越狹隘的民族自戀,學會橫向的看世界歷史,在同一時間軸上把所有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節點並列出來進行比較,這樣看歷史可能才能看到我們的自豪與璀璨,同時也看到我們的差距與慚愧。歷史的真實是:當康熙的九個皇子在明爭暗鬥爭奪王位時,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德國實行了義務教育,英國實行了公務員財產公開,法國老太太已經在炒股,……。
還有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是,日本人曾經給兩位侵略者聳立了紀念雕像,他們分別是1853年率領艦隊逼迫日本結束閉關鎖國的佩裏,他的到來揭開了幕府的腐朽和黑暗,啟動了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的思潮。另一位是一百年後來的美國佔領者麥克阿瑟,為什麼?日本人意識到,固守傳統的東方文明體系,終將被世界淘汰,歷史洪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另外,他們的到來打破了塵封了千年的神權迷信和貴族政治,新憲法首次讓普通民眾擁有了平等,自由的基本權利。這也許就是二百萬民眾自發夾道歡送麥克阿瑟的原因。
北宋張載在《正蒙.大心篇》中道:“世人之心,止於聞見之狹。”是否可以再補充一句:天地廣闊,羞於妄自尊大。洋為中用,敗於孤陋寡聞。CCTV有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筆者卻喜歡這句:海洋比陸地大,天空比海洋大,比天空大的是心靈。文藝復興點燃了藝術與科學的火花,讓我們在睜眼看世界的同時,也多一些反思與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