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紅塵滌蕩八千裏

紅塵滌蕩八千裏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01

 

 

紅塵滌蕩八千裏,素境悟空九萬年。

梵俗由然枉論道,非是問巔窮山前。

2024.09.02

 

呂國英先生的這首哲詩以極簡的文字構築了宏大的時空意境,融合了佛道哲學與生命思考,值得深入品鑒。

 

意象解析:時空的滌蕩與超越

 

“紅塵滌蕩八千裏”——“紅塵”象徵世俗紛擾、欲望糾葛,“八千裏”並非確數,而是以壯闊的空間距離隱喻修行者需經歷的漫長精神跋涉。“滌蕩”一詞兼具動態與力量,暗示主動摒棄塵垢、追求心靈淨化的過程。

“素境悟空九萬年”——“素境”對應紅塵,代表純淨無染的精神境界;“悟空”既含佛家“色即是空”的智慧,亦帶道家“虛靜”之意。“九萬年”以超現實的時間尺度,強調悟道需跨越的永恆性,與“八千裏”形成時空對仗,深化超越世俗的維度。

“梵俗由然枉論道”——“梵”指佛家清淨,“俗”為世間瑣碎,二者本屬不同維度,強行融合則成“枉論”。此句批判執著於形式上的辯經說理,卻未觸及本質的偽修行,呼應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念。

“非是問巔窮山前”——“問巔”喻追求真理的極致,但若僅向外“窮山”(如苦行、訪師),而忽視內心證悟,終不得真諦。暗含王陽明“心外無物”之思,強調內向求索而非外在攀援。

 

哲學內核:佛道交融的修行觀

 

紅塵與素境的辯證:兩句開篇即構建二元對立——世俗與超脫、污濁與純淨,但詩中“由然”“枉論”等詞又消解這種對立,暗示真正的悟道需超越二元分別心。

批判形式主義修行:後兩句直指修行誤區——糾纏於概念辨析(論道)或盲目追求外在境界(問巔),實則是“執著”的表現,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相通。

時空的虛妄與超越:以“八千裏”“九萬年”的誇張時空,反而凸顯它們在悟道眼中的虛幻性,唯有突破時空局限,方能抵達“當下即是永恆”的徹悟。

 

藝術特色:凝練與張力

 

語言極致凝練:四句二十八字,融合地理、時間、宗教符號,卻無贅餘,每個意象均承擔多重隱喻。

對仗與反差:“紅塵”對“素境”,“八千裏”對“九萬年”,形成強烈對比,強化哲思衝擊力。

留白與開放性:末句“非是問巔窮山前”未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反觀自身,契合東方美學“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質。

 

現代性下的傳統哲思

 

呂國英此詩雖用古典語彙,卻回應了當代人的精神困境——在喧囂世界中如何尋求心靈淨土。它提醒讀者:真正的修行不在遠途跋涉或知識堆砌,而在於瞬間的“悟空”與持續的“滌蕩”。詩中否定式的表達(“枉論”“非是”)並非消極,而是以禪機破執,指向積極的內省與實踐。

 

這種將佛道智慧轉化為詩性語言的嘗試,延續了中國古典哲詩的傳統(如寒山、王維),亦賦予其現代解讀空間,堪稱一首充滿智慧與美感的短章。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