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曉輝
暮雲低垂,雨絲如織,廣州城於濛濛水色中悄然顯出輪廓。車窗外的景致流淌而過,熟悉的流花湖在煙雨迷離中向我迎來,湖畔矗立著我曾傾注心血創辦的「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此處不單是磚瓦樓臺,更是心中一處被時光浸透的舊日精神家園。
研究院裏,剛從倫敦歸來的我麾下中華時報英國總分社盧社長,攜帶著遠方的風塵與銳氣,與我相對而坐。茶杯上氤氳的熱氣如思緒般升騰,我們談的既是中華時報的國際視野與深耕本土的雙向旅程,亦是中華文脈遠播異域與回歸故土的回環。言談方歇,中華時報副社長江坤便接續起數位化浪潮的議題:當文字即將羽化蛻變為躍動的視頻光影,我們便商定要儘快將短而精的聲畫新篇,奉獻給翹首以待的讀者。古老的墨痕,正悄然融入奔騰的數據流中,於時代喧嘩間尋找新的迴響——此乃中華時報擁抱新時代之必然步履。
晚宴燈下,宴席間人聲交織如潮。與《濤聲依舊》詞曲作者、著名音樂家陳小奇先生、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會長高翔先生等故友圍坐,杯中物映著十三載春秋——此夜我們圍爐共商的,正是由我與陳小奇老師等前輩於2012年親手播下的種子——「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換屆與發展方向要務。燭影搖紅間,當年創立時激揚文字的豪情猶在耳畔,而今夜我們以指尖蘸著茶湯,在桌案上勾勒未來五載的發展經緯。經典旋律的締造者與守望者們在此相聚,濤聲如舊,弦歌未絕,那貫穿三十年的音符長河,將在新的河床上奔湧出更壯闊的聲浪。
席間亦見中山大學鐘曉青教授的身影,我們曾一同跋涉於張家界奇峰、羅霄山深谷、賀蘭山隘口,將大地上的壯闊山河,點化為人間可親可遊的紙上藍圖。廣州市體育職業學院前盧書記、作家黃禎祥先生等亦在座。杯盞交錯間,思想與情誼如雨絲交融——這席間彌漫的,哪里是尋常宴飲之氣?分明是時代濤聲裏,一群文化旅人彼此辨認靈魂印記的燈火。
夜深沉,我踏上赴深圳返香港的列車。窗外燈火飛掠如星河流淌,窗內只餘鐵軌的節奏低鳴。雨滴在車窗上蜿蜒出清亮細痕,每一道都似命運刻下的微小注腳。世界奔忙如斯,而此刻車廂裏燈火溫柔,竟自成一隅靜謐天地。
原來生命之深味,常在風塵僕僕的奔走間隙裏被悄然啜飲。那窗上蜿蜒的雨痕,恰似我們今夜在時光樂譜上劃下的新小節線——待黎明列車到站,便是新樂章轟鳴的開端。窗外劃過的燈火,亦如流花湖的雨,是時光不舍晝夜的絮語;報社同仁、藝壇知己杯中的波瀾,是無數心靈在時代長河中激蕩的迴響——它們終將沉澱為靈魂河床上溫潤如玉的珠貝,滋養著前行的步履。
七律·雨夜南行感懷
暮雲潑墨染重樓,廿載煙波指上流。
報海移舟通遠訊,銀屏煥彩綴新秋。
濤聲猶帶星斗轉,雅集長隨雨腳收。
且拾流光裁作雨,雲箋半捲入深眸。
2025.09.15夜於廣州至深圳動車C8027上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