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英:古道映長亭

 古道映長亭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57

古道映長亭,晚風送春寒。

夕霞挽落日,鳥鳴和炊煙。

萬裏遊子歸,獨醉鄉愁憐。

2023.03.18

 

暮色為硯繪鄉愁

——呂國英《古道映長亭》詩性哲學探微

呂國英先生這首作於春日的六行詩,以中國古典水墨的筆意,繪出現代心靈的精神地圖。全詩猶如精心設計的雙幕劇:上闋自然佈景,下闋人文抒情,中間藏著無數情感的暗門。

古道映長亭”起筆便見時空交錯,道路縱向延伸時間,亭臺橫向展開空間,二者在光影中完成幾何學的詩意交融。“晚風送春寒”更顯造化之妙,風本無意志,寒乃自然現象,詩人卻以“送”字賦予其靈性,讓物理世界煥發出情感溫度。

夕霞挽落日堪稱神來之筆,晚霞擬人化為挽留者,將自然現象昇華為天地間的深情告別。鳥鳴和炊煙”則構成聲象交響,飛鳥的靈動與炊煙的靜謐在暮色中達成奇妙平衡,仿佛天地萬物都在參與這場黃昏的儀式。

最值得玩味的是末句的情感悖論。萬裏遊子歸”本該是漂泊的終結,卻成為更深層鄉愁的起點。“獨醉鄉愁憐”中那個“憐”字,既是對故土的憐愛,也是對自我身份的憐惜,更是對時光流逝的憐歎。詩人揭示出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們身體越靠近故鄉,靈魂越發現鄉愁的真正對象早已消失在時光深處。

呂國英的非凡處,在於用古典意象容器盛放現代性哲思。詩中的長亭古道不僅是實體存在,更是承載千年離別情緒的文化符號;炊煙暮色不僅是鄉村景致,更是測量心靈歸程的時空尺規。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詩性對話,讓六行小詩獲得了承載永恆鄉愁的容量。

或許,詩人要告訴我們:真正的鄉愁不是地理的遙遠,而是時間的裂隙;歸鄉不是空間的移動,而是心靈的修葺。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地逆旅間的行路人,在永恆的暮色裏,尋找著精神的原鄉。這首詩恰似一盞溫暖的燈籠,照亮了所有漂泊者共同的歸途。

永恆的暮色,刹那的鄉愁

——再讀呂國英先生《古道映長亭

呂國英先生的詩作宛若一幀泛黃的老照片,在時光的暗房中緩緩顯影。“古道映長亭”開篇即築起時空的縱深感,道與亭這對古老的送別意象,被夕陽的餘暉焊接在一起,成為穿越千年的情感地標。“晚風送春寒”五字更見功力,風是空間的流動,寒是身體的感知,詩人卻讓晚風主動“送”來春寒,賦予自然意象以靈動的生命性。

詩中最妙的是“夕霞挽落日”的“挽”字。夕霞不是被動地渲染落日,而是以柔情萬種的姿態挽留即將沉淪的光明。這個動詞讓整個畫面瞬間生動,天地間上演著永恆的告別與眷戀。與之呼應的是“鳥鳴和炊煙”,鳴聲是聽覺的短暫存在,炊煙是視覺的綿延延續,詩人用“和”字將二者譜成黃昏的複調音樂。

“萬裏遊子歸”似喜實悲,物理距離的終結竟是心理距離的開始。“獨醉鄉愁憐”道破天機——醉非因酒,憐由心生。那杯鄉愁釀制的酒,愈品愈覺悵惘。詩人在這裏揭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們永遠在回歸的路上,但真正的故鄉只存在於記憶的鏡花水月之中。

這首詩的永恆價值,在於用古典容器盛放了現代人的精神漂泊。每一個意象都是多棱鏡,從不同角度照射出鄉愁的七彩光芒。詩人用最精簡的文字,建造了一座通往人類共同情感的記憶宮殿。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