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1309天:川普改口稱烏能收復全部失土 德外長籲歐洲加緊支援基輔 白宮:談判策略

編按: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4年,迄今,仍未見停歇跡象,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繼續共同推出專題,以饗讀者,從各個方面探討,讓大家瞭解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和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

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022年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戰爭導致雙方上百萬人死亡,並引發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普京親自指揮部署的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1309天。

2025年9月22日,克里米亞福羅斯鎮,當地官員在一所學校內拍照。該校舍在前一天遭到了「烏克蘭無人機」的襲擊

2025年9月25日最新進展:

戰況

  • 根據《莫斯科時報》報道,週三白天,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俄羅斯城市新羅西斯克,造成至少兩人死亡。傷者包括俄哈石油計畫的員工。
  • 根據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塔斯社報道,俄羅斯國防部週三表示,過去24小時的戰鬥中,共有1,495名烏克蘭士兵喪生。這些數字尚未獨立核實。
  • 據法新社報道,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駁斥了人們對俄羅斯入侵北約領空的擔憂,稱其是毫無根據的「歇斯底里」。
  • 佩斯科夫說:“我們聽到有人誇大其詞地歇斯底里地聲稱我們的軍事飛行員違反了某些規則,侵犯了別人的領空。”

政治和外交

  •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警告世界各國領導人,俄羅斯武器和創新技術將構成威脅。
  • 澤連斯基週三表示:“現在阻止俄羅斯比猜測誰將率先研製出攜帶核彈頭的簡易無人機成本更低。”
  • 烏克蘭領導人還警告稱,人工智慧在武器工業領域構成威脅,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軍備競賽。
  • 烏克蘭和敘利亞在聯合國峰會期間正式恢復外交關係。在敘利亞時任領導人巴沙爾·阿薩德承認俄羅斯佔領的烏克蘭領土獨立後,基輔於2022年斷絕了外交關係。
  • 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週三在紐約與美國總​​統馬爾科·盧比奧會面。盧比奧敦促“莫斯科採取有意義的措施,以達成持久解決方案”,而拉夫羅夫則指責基輔和歐洲“延長”戰爭。
  •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駁斥了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關於俄羅斯是「紙老虎」的言論,並表示俄羅斯「保持了宏觀經濟穩定」。
人們舉著標語牌在基輔赫雷夏蒂克大街上駐足,旨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中犧牲的人們默哀一分鐘(路透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紐約談俄烏戰爭:團結一致非常重要

聯合國大會第80屆年會高級別週正在紐約展開。法國總統馬克宏9月24日在紐約接受法國24電視台與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聯合專訪。首先就美國總統川普日前關於烏克蘭問題的演講發表看法,認為美國總統這次演講為烏克蘭戰爭開啟了一個新的前景。他特別強調,必須向俄羅斯展示歐洲有能力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也同樣有能力捍衛歐洲東部邊境。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聯合國大會期間發表講話,在烏克蘭議題上似乎立場大轉彎,認為烏克蘭或許可以恢復其原有領土的版圖,甚至可能面對俄羅斯走得更遠。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對此立即表示歡迎,認為這是一個重大轉折。法國總統怎麼看?

馬克宏9月24日在紐約接受專訪時表示,在他看來,這是美國總統發出的明確訊號:俄羅斯比他先前想像得更軟弱,更脆弱。馬克宏特別強調,川普日前的演講開啟了一個新局面。他(川普)提到必須盡快行動,因為情況非常艱難。他看到了烏克蘭軍隊的抵抗能力,也看到了我們集體行動做出更多努力的能力。這些都很重要。

馬克宏承認目前向烏克蘭提供最多幫助的是歐洲,但他也指出,這需要美國的裝備,需要美國的支持。川普日前的演講是美國的承諾,​​與「志工聯盟」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諾並行。

談到俄羅斯飛行物十天內三次侵擾北約東線國家領空,法國總統表示,北約組織面對俄羅斯這些作為做出了相應的成比例的反應。在他看來,俄羅斯之所以這樣做,是在告訴歐洲國家:你們想支持烏克蘭?想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先保護好你們自己的領空吧。

馬克宏強調,面對這些作為,必須做出相應反應,否則下一步就可能是德國,再下一步就是法國。

他特別指出,法國與英國牽頭髮起的「志工聯盟」有35個國家參與,旨在烏克蘭一旦達成停火,向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但這個志工聯盟的作為與北約組織是一致的。也必須向俄羅斯展示,歐洲既有能力護衛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是歐洲大陸安全的前哨,也同時有能力保護自己的領空。

當被問及北約面對俄羅斯反覆侵擾其東線成員國領空行為的反應是否確實適當時,法國總統委婉表示,北約集體做出的反應是適當的。明確態度,快速反應非常重要。倘若再發生挑釁,反應就要再升一級。不過,他認為這樣對誰都沒有好處。他重申:重要的是我們要集體面對。要團結一致並言出必行。

法國總統馬克宏紐約談俄烏戰爭:團結一致非常重要

川普改口稱烏能收復全部失土 德外長籲歐洲加緊支援基輔 白宮:談判策略

美國總統川普昨天表示烏克蘭將能收復所有失土,因與他過去不看好基輔能戰勝的立場迥異而讓全球關注、烏克蘭振奮。白宮一名高層今天表示,川普這番新表態是「談判策略」。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今天表示,鑒於美國總統川普已發言支持烏克蘭收復所有被俄羅斯占領的國土,歐洲現在必須「成熟起來」並加強對基輔的支援。

路透社報導,瓦德福(Johann Wadephul)接受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訪問時說,川普(Donald Trump)已經意識到,他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未能說服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終止在烏克蘭的戰爭。

川普在其社群媒體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表的最新言論,顯見其說法已突然出現重大轉折。他原本希望勸烏克蘭放棄部分領土來讓戰爭結束,他也於8月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盛大迎接蒲亭前來會談。

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川普是否會說到做到,讓美國的政策方向改弦易轍。而這樣的模糊態度,可能讓歐洲鑒於華府角色逐漸淡出,而持續承擔滿足烏克蘭更多需求的責任,包括提供武器和資金。

瓦德福表示,川普最新說法對烏克蘭和歐洲都是好事,因為川普「必須確實承認,他對蒲亭所做的大量努力至今都未能取得成功」。

瓦德福進一步指出,歐洲人常說「我們真的必須成熟起來,…我們必須掌握更大主權」,「這也是為何我們(現在)必須檢視自己能做到哪些事」。

他認為歐洲「還能達成遠遠更多的事。並非所有歐洲國家都已兌現他們對烏克蘭的承諾,我們必須看看手中還有哪些財務和軍事選項」。

白宮:談判策略

川普昨天在聯合國大會場邊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舉行雙邊會談後表示,他認為烏克蘭在歐盟支持下,有能力奪回原有領土,甚至「恢復戰爭開始時的原有邊界都很有可能」,還說俄羅斯目前情況讓他們看起來像「紙老虎」。

華盛頓郵報指出,川普最新表態不僅與他之前的立場大相逕庭,也與美國情報圈屢次評估「烏克蘭不太可能完全收復領土」的判斷背道而馳。

以事涉敏感為由不願具名的白宮高層強調,川普與澤倫斯基的會晤不是要傳達美國對烏政策的重大轉變,川普似乎轉向支持烏克蘭收復所有領土,正是他對俄羅斯總統蒲亭不滿的充分表現。就在一個月前,川普與蒲亭才在阿拉斯加舉行美俄領袖峰會,如今看不出實質成果。

長久以來,川普都不諱言烏克蘭必須割捨領土以結束戰爭,這使得他昨天稱只要有適當支持,基輔就能「完整收復烏克蘭」這番話格外引人注目。然而僅僅幾小時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就在安理會重申,俄烏戰爭終究得在談判桌上而非戰場上結束,反映出川普的新表態尚未轉化為實際改變。

這位白宮高層表示,川普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如何達成交易」的角度出發。

這位官員說:「俄羅斯是個國土與經濟都十分龐大的國家,但烏克蘭卻仍能抵禦近4年。總統所要說的只是如蒲亭不想要和平,那就繼續打下去,而我們會繼續向北約出售武器。總統對蒲亭沮喪已久,現在等於是傳達非常強烈的訊息。」

就在幾週前,白宮方面還示意烏克蘭必須將戰略性的關鍵領土讓給俄羅斯,如今川普這番新表態讓烏克蘭官員也覺得,川普態度應該是有所轉變。

一名烏克蘭高層表示,即使川普後續不會有實際行動,這次高調的立場轉變也能掩護華府其他支持烏克蘭的共和黨人。一些共和黨人過去不願全力支持烏克蘭以免與川普立場相左,現在他們可能更願意有所作為,包括對俄持續祭出制裁。

但華郵認為,川普一再擺盪於言詞時而對烏強硬、時而對俄尖銳,端視想架哪一方上桌以推動談判而定。這種方式固然能讓俄烏雙方都與川普接觸,但至今卻仍未對實現和平帶來實質效果。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民主黨龍頭、紐約州聯邦眾議員米克斯(Gregory Meeks)和一個跨黨派國會議員團今天與澤倫斯基會晤。

米克斯於受訪時直言,他依然不認為川普會真的願意把言辭轉化為具體行動,「如果川普不能做到言行合一,這些改口就只是空談」。

澤倫斯基聯大演說 稱不制止俄軍恐致毀滅性軍備競賽[影]

經濟

  • 俄羅斯週三公佈了2026年戰時預算,其中包括一項將增值稅(VAT)從20%提高到22%的提案。根據《莫斯科時報》報道,這將帶來額外155億美元的資金。
  • 該報稱,增值稅仍是俄羅斯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今年約40%的聯邦收入將來自增值稅。
  • 路透社通報,莫斯科最新預算也做出了悲觀預測:2025年俄羅斯經濟成長將僅1%,低於2024年的4.3%。
  • 《莫斯科時報》稱,預計2026年俄羅斯經濟成長僅0.5%,而聯邦赤字在1月至7月期間飆升至611億美元。
丹麥警方今天表示,繼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機場日前因無人機干擾被迫關閉後,境內又有4座機場發現無人機蹤影,其中1座因此關閉數小時。圖為丹麥阿爾堡機場。

分析

川普態度轉變後,烏克蘭能否恢復戰前邊界?

曼蘇爾·米拉羅夫

美國總統川普突然轉變了對俄烏戰爭的看法,稱基輔可以恢復其邊界。

川普週二首次表示,烏克蘭可以奪回自2014年克里米亞被吞併、克里姆林宮支持分離主義者並於2022年全面入侵以來被俄羅斯佔領的五分之一領土。

川普在其“真相社交”網絡上寫道:“在歐盟的支持下,烏克蘭有能力戰勝一切,最終恢復原狀。”

但政治和軍事分析家對他新近的堅定立場表示懷疑。

基輔智庫「五角大廈」(Penta)負責人弗拉基米爾·費先科表示,川普的言論絕對不意味著政策180度大轉彎。

他告訴半島電視台:“不要把川普的言論看作是恢復1991年邊界的信號。”

“這只是川普用來表達對烏克蘭同情和積極情緒的修辭手法,”他說,“這只是一個信號,一種向[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施壓的方式,目前為止,這種做法還只是一種修辭手段。”

費先科說,“不會有任何革命性的、轟動性的舉措,不會有任何改變遊戲規則的舉措,也不會有任何能夠改變一切的單一決定。”

川普堅稱,支持基輔歸還其領土的不是華盛頓,而是布魯塞爾和北約。

費先科說道,“川普的思維方式像個商人。他看到並接收了俄羅斯經濟形勢正在惡化的信息。”

西方制裁、國內經濟成長放緩、通貨膨脹飆升、預算赤字和利率上升等綜合影響,今年拖累了俄羅斯經濟,使其受戰爭推動的成長放緩。

“川普不希望烏克蘭贏得戰爭。他希望戰爭結束,”費先科說道,“他的目標沒有改變。這就是他向普丁發出信號的原因。”

克里姆林宮回應川普週二的貼文稱,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戰爭,並稱這位美國領導人的言論「錯誤」。

費先科說:「圍繞川普,我們正處於一場拉鋸戰。目前,我們稍微把他拉向了我們。8月,在阿拉斯加,普丁也這麼做了,」他指的是川普和普丁8月15日的峰會,那次峰會打破了俄羅斯的國際孤立,但並未給基輔帶來任何積極成果。

他表示,川普正在敦促歐盟對俄羅斯施加更多經濟壓力,並補充說,華盛頓可能會在稍後加入布魯塞爾的行列,協調制裁措施並增加軍事援助。

他說,川普“不會站在我們這邊。他會幫忙,是的——間接地。”

烏克蘭分析人士表示,為了全面幫助烏克蘭,川普也必須改變行事方式。

烏克蘭前軍方總參謀部副參謀長伊霍爾·羅曼年科中將告訴半島電視台說,“他需要加大投入,少說空話,但目前情況恰恰相反。”

羅曼年科說道,川普的180度大轉彎並非他個人的評估,因為「他沒有能力做出這樣的評估。這是他團隊中某個人制定的切實可行的計劃,」他指的是五角大廈、情報部門或美國國會部分議員的專家。

羅曼年科表示,為了確保烏克蘭充分利用西方援助,基輔必須做好「功課」。

他表示,相關措施包括對所有適齡男性進行“全面、公平的動員”,將烏克蘭經濟轉向“軍事模式”,以及全面實施戒嚴,其中可能包括對逃避兵役和腐敗行為施以更嚴厲的懲罰。

這可能會很困難,因為動員和徵兵工作最近受到了嚴厲的批評。

“不可能重回1991年的邊界”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夏季攻勢已接近尾聲。

羅曼年科說道,“他們沒有按計劃成功,但他們仍然擁有資源。我們拭目以待。”

今年3月,普丁聲稱即將到來的攻勢可能會「徹底摧毀」烏克蘭武裝部隊和基輔的抵抗力量

在東部,俄羅斯完全佔領了盧甘斯克,這是目前佔領的最小地區。

俄羅斯正積極向鄰近、面積更大的頓內茨克地區的幾個主要城鎮推進。

羅曼年科說道,“他們不會迅速行動。他們的兵力已不如從前。”

今年夏天,俄羅斯軍隊已佔領了約2000平方公里(772平方英里)的土地,為其秋冬季節的進攻奠定了基礎。

德國不來梅大學的尼古拉·米特羅欣表示,他們接近頓內茨克的關鍵據點或將其包圍,進入附近的第聶伯羅,並向扎波羅熱南部地區推進,從而勾勒出未來六個月的戰鬥區域。

因此,他說,烏克蘭將迫切需要美國製造的海馬精確導引火箭、裝甲車和愛國者防空系統來保護烏克蘭城市,並「追捕」投擲重型滑翔炸彈的俄羅斯戰機

他說,此外,烏克蘭還需要更多F-16戰鬥機,即使它們已經“過時且退役”,以摧毀俄羅斯的無人機和導彈,以及10萬輛在前線附近使用的全地形車。

然而,米特羅欣告訴半島電視台,即使基輔真的得到了所有這些,「也不可能考慮回到1991年的邊界」。

他表示,無人機的主導地位使得使用裝甲車進行重大突破以收復領土變得不可能

他說,另一個因素是“烏克蘭高層的戰術技能低下”,並補充說,烏克蘭指揮官“對丟失的武器甚至傷亡的責任非常低”。

他提到了基輔在2022年末和2023年反攻的失敗,導致了大量人力和西方武器的損失。

他表示,烏克蘭軍隊只有在俄羅斯「打盹」時才能在局部行動中取得成功,他指的是2022年解放東北部城鎮伊祖姆,以及2024年在俄羅斯西部庫爾斯克地區突然推進。

烏克蘭只有在沒有大量俄羅斯軍隊駐紮的地方才能成功推進,例如位於赫爾松南部地區、第聶伯河匯入黑海的戰略要地金伯恩半島。

因此,米特羅欣表示,即使2022年後收回失去的烏克蘭地區似乎也「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