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7日電 題:博物館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
——專訪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劉曙光
中新社記者 應妮
從地方考古隊到高校,從國家文物局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劉曙光深耕文博領域40餘年。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劉曙光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他對博物館發展的理解和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您認為國際博物館協會(以下簡稱“國際博協”)以此為主題的深意何在?
劉曙光: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旨在邀請大眾重新構想博物館作為重要連接者、創新者以及文化身份守護者的角色,思考博物館與未來社會的主題,探索博物館如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激發青年力量以及新技術的應用等關鍵議題。
國際博協鼓勵探索培育、促進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戰略和創新做法,尤其是面向年輕一代;深入探討青年在打造未來博物館中的關鍵作用;將博物館置於文化創造和創新前沿,探討博物館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整合新技術,以及對觀眾和工作人員會產生哪些影響。
在我看來,國際博協確定這個主題的初衷,是要提醒全球的博物館人,博物館正處於變革的前沿而非邊緣,希望博物館能在不斷變化的全球事件和不斷演變的社會需求環境中,以積極主動的作為,繼續充滿活力前行。
中新社記者:近些年,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主動返還流失國文物。這會成為一種趨勢嗎?
劉曙光:應對博物館藏品去殖民化問題,是國際博協戰略規劃的目標之一。2021年,法國向貝寧共和國歸還26件文物。2022年,德國把20件貝寧王國時期銅製文物交還給尼日利亞。2023年,荷蘭正式向印度尼西亞歸還數以百計荷蘭殖民統治印尼時期流失的文物。這些舉措都是基於對殖民主義歷史重新評估,對博物館產生了影響。
2023年,國際博協成立了去殖民化工作組。同年,國際博協和上海大學聯合主辦“博物館、去殖民化、文物返還:全球對話”。2024年,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博協培訓中心春季培訓班,以“博物館裡的尊重:包容、共創、返還及其他”為主題。同年6月,國家文物局、山東省人民政府在青島共同主辦“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
近年來,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駛入“快車道”,海外回歸文物規模與批次均呈上昇趨勢。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一步為中國開展海外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
同時,文化遺產國際主義和文化遺產民族主義的理念衝突、利益衝突仍會持續,博物館領域的去殖民主義任重道遠。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當下的“博物館熱”?
劉曙光:越來越多人樂意走進博物館,說明博物館的服務公眾功能不斷增強。但有時博物館工作者精心構思和設計的藝術場景、人文故事,可能會在嘈雜環境和擁擠人流中被忽略。如何在保持較高的文化品位和為觀眾提供較好的參觀體驗之間找到平衡,是博物館一直面對的課題。
博物館已成為公眾文化休閑的重要空間。為了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提供更好參觀體驗,應考慮進一步豐富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層次和形式,同時增強對少年兒童、老年人、殘障人士和有專業需求人群的分眾化服務能力。
中新社記者:越來越多數字技術被運用到博物館中,您對此有何看法?
劉曙光:縱觀世界博物館發展,我認為博物館數字化的起點應是藏品的數字保護和信息留存,其次是面向公眾開放數字文化資源,三是利用藏品數字資源開發網上的展覽、文物數據庫、直播導覽、教育課程等,形成新媒體傳播形態,拓展博物館服務公眾的形式與內容。此外,最重要的是在博物館線下展覽陳列中的數字化體現。
數字化運用方面,博物館應進一步增強服務與開放意識,加快博物館數字資源的社會化、公開化,為更多科研、科技、創意機構開發、製作文化產品提供便利,而不是把文物或藏品鎖在庫房。同時,科技機構、創意單位也要深入瞭解博物館藏品及工作定位,以實用、適用為原則,開展數據採集和產品製作,可以適當超前,但絕不能以技術淩駕內容,搞一些光怪陸離的噱頭。
不管是多麼先進的博物館數字產品,其基礎還是博物館的實物,表現的仍是博物館藏品的形態和價值,技術形式不應把物的價值和光輝沖淡。同時,數字博物館是對博物館傳播形式的豐富和補充,虛擬博物館或雲展覽等永遠替代不了裸眼對實物的觀看。此外,博物館也要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模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迅速發展,“變化”和“未來”是重要課題。在您看來,中國的博物館有哪些“變化”,又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劉曙光:今天,中國的博物館面臨和國際同行十分相似的環境,但也有自身特點。我看到的變化,主要是財政與政策保障的管理之變、年輕一代觀眾參觀博物館的言行之變,以及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突破性進步帶來的衝擊。
發展和進步是中國博物館的主旋律。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在硬件建設、舉辦展覽和活動等方面保持了極大活力,展覽數量和質量不斷提昇,行業博物館、基層博物館建設取得發展,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也獲得提昇。
近日完成的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中,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23家一級博物館獲得優秀,反映出中國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未來,中國的博物館需繼續提昇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公共性建設和國際交流等。
博物館要講好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故事,通過文物遺產背後的故事架起溝通人心的橋樑。同時,在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方面,除中國人自己表達以外,還應有國際學人的表達。埃及學、敦煌學之所以是國際顯學,就是因為全世界有很多學者在研究埃及和中國敦煌。
當代博物館是表現國家、民族記憶與特性的“世界語言”。中國的博物館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主體之一,要準確提煉並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更好體現文物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同時,中國的博物館也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主力,要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