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尹倩芸)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中國近期打出多張“政策牌”,以期為外貿解憂。
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4%,其中出口同比增長7.5%。此間學者認為,這一積極表現得益於官方接連出台政策、企業靈活調整戰略等多方面因素,但因外部風險仍存,不能掉以輕心。
最大的挑戰源自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佩忠指出,未來美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仍較大,將從貿易投資、金融市場、信心預期等多方面對全球造成衝擊,叠加上年同期基數走高,短期內中國出口增長將承壓。
精準“出牌”穩外貿,是中國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分析認為,從近期官方釋放信息看,中國穩外貿著眼從三方面發力。
其一,進一步擴大開放。
在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後,中國近期推出《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明確要加快推進電信、醫療等多個重點行業領域開放,並新增大連、寧波等9個試點城市。
《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昇戰略的意見》也於日前印發。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中國22個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佔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外商投資和進出口總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咏前近日提到,未來將根據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優化調整區域佈局範圍,按照中央部署穩妥有序研究推進,為自貿試驗區創造更大發展空間。
分析指出,一系列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舉措,有助於促進外貿結構優化和外資質量提昇,以擴大開放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其二,“兩條腿走路”。
全球經貿增長挑戰增多,實現“兩條腿走路”,即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成為幫助外貿企業“解困”的又一思路。
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此前調研指出,面對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昇的外部環境,國內市場是外貿企業的堅強後盾,要更好發揮超大國內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助力企業應對外部衝擊。
數據顯示,自商務部4月啟動“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以來,截至5月初,已累計達成採購意向逾167億元(人民幣,下同),吸引2400多家外貿企業和6500多家採購商參加。京東、美團等電商平台也以流量扶持、設立專區等不同方式,助力外貿企業拓內銷。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周密認為,通過減少內外貿業務之間差異,雙循環得以更好推進,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創造可持續發展模式提供了更好條件。
其三,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新業態已漸成外貿增長重要引擎。去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面對外部形勢變化,中國正加快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創新發展。
日前,中國國務院同意在海南全島和秦皇島等15個城市(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受訪專家指出,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圍將進一步推動外貿優化昇級。
商務部表示,將推動新設綜試區盡快落地見效,同時大力開展跨境電商賦能產業帶、品牌培育、國際合作等專項行動,推動綜試區建設提檔昇級。
結合外貿進出口發展態勢看,上述政策利好效應正漸次釋放。海關總署數據顯示,4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速較一季度加快4.3個百分點,出口增幅有所擴大,進口也由降轉增。
分析認為,官方此次打出的政策“組合拳”既著眼短期訂單穩增長,亦關注中長期外貿結構優化和開放水平提昇。隨著各項政策逐步落地顯效,將為中國外貿注入更多動力。(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