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5月25日電 題:津門老洋樓煥新“活化” 延續城市記憶拓展文旅空間
中新社記者 王君妍
在天津百年歷史建築安裡甘藝術中心哥特式的穹頂下,一場小提琴與巴揚手風琴二重奏音樂會座無虛席,改編自中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二重奏旋律緩緩流淌,聽眾在優美的樂音中感受這段愛情故事的凄美。

據安裡甘藝術中心負責人郝博雅介紹,這裡原是一座教堂,藝術中心秉持“尊重原貌”、“最小干預”與“文化意義導向”原則開展對歷史建築空間的使用,探索“空間即舞台”的沉浸式文化體驗,至今已舉辦近百場室內樂、獨奏會、聲樂專場等演出。
近年來,天津持續推進歷史風貌建築的保護與活化。五大道、意風區、解放北路等歷史街區內,眾多洋樓、老銀行、名人公館等老建築在系統修繕和產業導入下煥發新生,成為文旅融合、文化消費、青年創業的重要承載空間。
在建築風格借鑒意大利古典復興造型的“張園”,沉浸式演繹展《津門往事》受到遊客青睞。參與時,隨著場景切換,遊客的角色也不斷轉換,一段近代百年時光之旅悄然展開。

來自南京“95後”遊客曹恒傑邊互動邊拍攝Vlog:“以前參觀老建築就是看看外觀、聽聽講解,這次像是走進歷史劇本,跟著角色體驗故事,比看展覽更有代入感。”
張園副館長傅佳說,《津門往事》推出以來,遊客量是以前的三倍,清明、“五一”等假期,日均遊客量超過2000人。
在五大道,被列入各級保護名錄的歷史風貌建築小洋樓共有418所,佔全市近一半。如今,咖啡館、民宿、展館、劇場、文創市集等多種業態在這些老房子裡生根發芽。
“95後”馬子豪在五大道一座有近百年歷史的建築創辦了“喜築民宿·Ibeth Bistro”。該建築曾是私人宅邸,現已成為融合民宿、西餐和社交空間的復合式場所。“年輕人看重體驗感,我們就嘗試在節日辦些主題派對、朋友聚會,把這棟老建築變成一個能聊天、能放鬆、也能留下回憶的地方。”馬子豪說。
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管理委員會主任李蘭廷介紹,五大道多年來持續盤活閑置低效洋樓建築,推出文博展館特色旅遊線路、紅色文化旅遊地圖、消費地圖等內容,助力慶王府、潤園等20家文博展館開展文化展演活動。
李蘭廷說:“未來,會更加註重沉浸式場景打造,運用數字、科技等手段將歷史文化與現代潮流結合,打造都市文旅消費新熱點。”
在巴洛克建築風格的法國公議局舊址上改造而成的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因活動新穎吸引眾多遊客。該館新近推出的“古堡迷案”實景搜證遊戲,已被不少遊客加入端午假期“任務清單”。通過展品、掃碼獲取線索,玩家可在探索推理中瞭解建築背後的歷史。
北京“00後”滕海昕與好友一起來此體驗玩遊戲。她說:“在一棟這麼有年代感的建築裡玩實景推理,像是參與了一次文化任務,把歷史和好玩結合起來了。”
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策展人黃然介紹,自2023年開館以來已舉辦敦煌藝術特展、梵高光影展等多場展覽。館方還根據建築“多房間、小空間”的格局特點,在敦煌展覽中模擬洞窟式路線,引導觀眾沉浸式“穿行”其間。
天津通過在保護的同時盤活歷史風貌建築,進一步豐富城市文旅內容與空間,正如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曾指出的:“歷史建築的活化,不僅延續了城市的文化記憶,也為未來發展拓展了更多可能。”(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