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弦月流香》

~聞香港古箏演奏家倫倫倫敦盛夏之夜系列活動圓滿禮成有賀

之一:

香江才女越重洋,盛夏英倫夜未央。

纖指輕彈流水韻,朱弦漫訴落花香。

雲裳舞處驚鴻影,漢樂飄時引鳳凰。

莫道知音稀域外,繞梁三日滿華堂。

 

注:

我的詩以香江才女開篇,點明倫倫的香港身份與藝術造詣。

盛夏英倫直扣主題,夜未央既指音樂會盛況持續,又暗喻中華藝術永恆。

中二聯通過纖指/朱弦雲裳/漢樂的工對,展現古箏演奏的視聽之美,以驚鴻影喻舞姿,引鳳凰用蕭史弄玉典,象徵中西藝術共鳴。

尾聯化用繞梁三日典故,強調演出餘韻悠長,更以滿華堂體現文化自信——中華藝術在異國贏得滿堂喝彩。

 

 

之二

 

冰弦一拂動滄浪,萬壑松風入指涼。  

雲外忽驚青鳥至,曲中疑有紫鸞翔。  

霓裳暗度三更月,瓊玖輕含九畹香。  

莫向瑤臺問歸處,清音原在水雲鄉。  

 

注:  

1. “弦月雙關:既指古箏絲弦映月之景,又暗合音樂會盛夏之夜主題。  

2. “青鳥/紫鸞意象:化用《山海經》仙禽典故,喻指中西樂音交融時產生的奇幻聽覺體驗。  

3. “九畹香:借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將箏音比作幽蘭清芬,暗喻中華文化遠播。  

4.*尾聯意境:以水雲鄉收束,既呼應首句滄浪,又暗藏倫倫之名(,水紋之意),形成回環之美。

 

 

 之三:

香江玉指動霓裳,一曲風來滿座涼。  
弦上煙霞生海嶠,指間星月落瀟湘。  
雲移畫閣聽流水,露濕瑤臺憶故鄉。  
莫道天涯知己少,清音猶帶漢宮香。  

注:

此詩以香江玉指起筆,突出演奏家的技藝與風采。

弦上煙霞”“指間星月虛實相生,既寫音樂意境,又暗合中西交融。

雲移畫閣”“露濕瑤臺以景襯情,既贊演出盛況,又寄寓遊子鄉思。

尾聯清音猶帶漢宮香,既點明古箏的中華底蘊,又暗喻文化傳播之深遠。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