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時節,香江霶霈,雨簾如注。港島名庖利苑之內,暑氣稍戢,清茗氤氳。廈門宗親曾通賢伉儷並家人,香港商界賢達曾豪先生闔家,冒雨而至,連袂在庭。更有港大林師、張仃藝術館蔡館長諸君,亦踏雨而來,濟濟一堂。簷外雨聲淅瀝,席間笑語溫煦,雖值盛夏霖潦,反成滌塵靜心之雅集。
林師、蔡館長二公,皆舊識翰墨之交,今夕不期而遇於雨窗宴席,亦屬天緣湊泊。席間所敘,首重曾氏血脈之親。吾輩感念先祖曾子垂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值此夏雨淋漓,愈思祖德宗功,如甘霖之潤物無聲。非僅為緬懷過往,實為惕勵後人,使孝悌之心、仁厚之德,如江河行地,奔湧不息。憶文正公嘗於家書中耳提面命:“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視今日席間青年才俊,皆曾家之秀,當效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誠敬,砥礪“士不可以不弘毅”之擔當,方不負祖宗之深恩厚澤,斯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明驗。
尤可喜者,曾通宗親之長女,負笈清華,精研丹青,今已油畫碩士在握,儼然藝苑新蕾。席間論及前程,女公子志存高遠,意欲赴英倫深究畫理,期成博士之業,以拓眼界,增學養。其父母拳拳之心,則望其能留駐內地,或入庠序執教,傳道授業,得安穩以立身。此情此景,恰如文正公所常慮:“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父母之願,合乎曾子“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之孝思,亦合“恒守寒素家風”之訓,冀其女如庭前嘉樹,根植沃土,枝繁葉茂。而女公子之志,亦顯曾門“登高望遠”之銳氣,深合“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古訓,欲效先賢負笈遊學,博採眾長。林師、蔡館長聞之,皆贊其志,亦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無論負笈西洋以深研,抑或立足神州以傳藝,皆須秉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根本。藝途漫漫,貴在有恆,能守初心如磐石,經風沐雨而不移,方為大器。”
言談間,亦及張仃先生之藝苑豐碑。其人以丹青妙筆,承古開今,氣象崢嶸,恰似風雨中之勁松,卓然獨立。吾輩論及,非止賞其藝格高標,更敬其格物致知、窮理盡性之定力,此亦暗合吾儒“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之深意,雖處風雨而不移其志也。今觀後輩志向,張公精神,更覺薪火可傳。
宴闌之際,餘念及近時病榻所悟。窗外雨聲未歇,恍如天籟。特將拙作《裂縫中的光》一書,並手書“家和萬事興”墨寶一幅,持贈曾通宗親。區區之物,非敢言重。然《裂縫之光》,乃餘困厄之際,倚枕聽霖,體味文正公“精神愈用則愈出”之堅忍,亦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之真章。此光雖微,生於幽隙,然志之所向,金石為開,於藝途求索者,或亦為暗夜一星。而“家和萬事興”五字,尤為風雨飄搖中持家之舟楫。文正公家書切切言之:“和氣蒸蒸而家必興。”又曰:“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此至理箴言,誠為吾曾氏子孫萬世不易之圭臬。奉此拙筆,惟願吾族: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闔門雍睦,如簷下共避風雨,暖意自生。更願後輩立志,無論行藏,皆得家庭為後盾,父母為倚靠,合力以成其美。此正所謂“十指連心方成拳,一堂和氣勝三春”。
是夕之聚,夏雨滌塵,宗誼愈醇,道藝相得。臨別唯祝:吾曾氏子孫,永葆忠厚傳家之本色,恪守詩書繼世之良規。縱使世路多風雨,亦當效先賢“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之持守。願後輩如雨中新筍,節節拔高,亦得老幹扶持;如江海之舟,或揚帆遠渡,或穩泊港灣,皆賴家和之力,共濟風濤。使曾子仁德之馨香,文正公治家之遺訓,如夏雨之沛然,澤被萬物,匯入江河,世澤流芳而亙古不息焉。
2025.8.4夜於香港淡水灣
作者:曾曉輝,天體物理學博士、雕塑家,中華報業集團及中華時報傳媒集團創辦人。他於2000年創辦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創辦《中華時報》,2012年創辦《中華新聞通訊社》和《中華攝影報》,並於2017年在倫敦創辦英國《中華時報》。他還是《中華電視》及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的創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擔任香港美術學院及香港藝術研究院的教授與院長,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中華科技協會和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以及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他曾在中國大陸的相關機構(包括廣州市政府、廣州馬會、廣東省鐵路監理、廣東省演出協會、廣東省南越國文化研究院)等擔任高級職務。其藝術作品廣泛分佈於全球,已被多家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