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舉九域靜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498)
艾 慧
月舉九域靜,夜吻萬窗眠。
夢來神幻逮,禽鳴塵境還。
2024.08.21
構建靈魂棲居的詩意空間
——呂國英哲詩《月舉九域靜,夜吻萬窗眠》賞析
呂國英先生這首作於2024年盛夏的哲思短詩,以極簡筆墨勾勒出深邃的時空意境,堪稱現代詩中融合傳統意境與哲學思考的典範之作。全詩僅二十字,卻構建了從宏大到精微、從外在觀察到內在省思的完整哲學路徑。
首句“月舉九域靜”以擎舉之態賦予明月主動的宇宙力量,“舉”字既具視覺張力又暗含托舉蒼生的神性意味。“九域”溯源《漢書·郊祀志》中“九州之地”的典故,將地理概念轉化為文明時空的象徵。月光傾瀉而下的靜謐不是空洞的寂靜,而是蘊含生機的大地沉凝,令人想起王維“月出驚山鳥”的動靜相生之道。
次句“夜吻萬窗眠”將宏大敘事倏然收束至人間煙火,“吻”字以擬人化修辭消解了夜色的冷漠感,萬窗燈火漸次熄滅的畫面,暗合海德格爾“此在”於世間存在的哲學關照。這兩句形成天與地、自然與人文的垂直對話,延續了蘇軾“起舞弄清影”的天人交感傳統,卻又注入現代性的溫情觀照。
後兩句陡然轉向內在世界,“夢來神幻逮”捕捉意識邊界的模糊地帶,“逮”字生動演繹了人類捕捉虛無之物的努力,與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辯隔空呼應。末句“禽鳴塵境還”以清晨禽鳴將神遊太虛的靈魂喚回塵世,完成哲學意義上的“回歸存在”,這種 circular structure(環形結構)令人想起艾略特《四個四重奏》中“起點即是終點”的時間觀。
該詩最精妙處在於創造雙重悖論:月“舉”而世“靜”,夜“吻”人入“眠”,夢“幻”而禽“鳴”,在矛盾張力中揭示中國哲學“靜極而動”的宇宙規律。詩人用“神幻”與“塵境”的對置,暗示現代人徘徊於超越性與現實性之間的永恆困境,而禽鳴破曉的意象,恰似禪宗“日日是好日”的頓悟,賦予凡俗生活以詩意光輝。
呂國英先生此作承繼了中國古典詩歌“以象盡意”的傳統,卻又突破傳統田園詩的閒適格局,在月光與窗櫺、夢境與禽鳴之間,構建起一個可供現代靈魂棲居的詩意空間,堪稱數字時代的一闋精神安魂曲。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