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1315天:俄軍空襲哈爾科夫 釀6傷市集住宅起火;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扎波羅熱核電站局勢“危急”

編按: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進入第4年,迄今,仍未見停歇跡象,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繼續共同推出專題,以饗讀者,從各個方面探討,讓大家瞭解俄烏戰爭怎麼發展、結局如何和這個21世紀的重大事件。

俄羅斯總統普京無視全球譴責和多國制裁,2022年2月24日逕行宣布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作戰,開啟戰爭,引發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歐洲最為慘烈的戰爭,它不僅涉及烏克蘭的存亡與俄國的命運,也被視為一場民主與專制的決戰,戰爭導致雙方上百萬人死亡,並引發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難民危機。普京親自指揮部署的這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進入第1315天。

2025年10月1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哈爾科夫巴拉巴什沃市場遭空襲後起火,烏克蘭消防員正奮力撲滅火勢(法國媒體)

2025年10月1日最新進展:

戰況

  • 俄羅斯國防部週二表示,俄軍聲稱已佔領烏克蘭頓內茨克地區西維爾斯克市附近的一個村莊。
  •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負責人拉斐爾·格羅西表示,由於俄羅斯的砲擊導致冷卻核反應器和防止熔毀所需的電力無法恢復,IAEA正在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作,恢復烏克蘭扎波羅熱核電廠的場外電力。
  •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示,俄羅斯對札波羅熱核電廠周圍的砲擊「對所有人都構成威脅」。
  • 澤連斯基在周二晚間的演講中表示:“世界上沒有任何恐怖分子敢於對核電站做出俄羅斯現在所做的事情。”

區域安全

  • 歐盟領導人將於週三在哥本哈根峰會上討論「反無人機牆」提案。此前,丹麥多座機場連續數日遭不明身份無人機入侵領空,導致機場暫時關閉。
  • 這場「反無人機牆」高峰會也將是歐盟27國領導人首次就一項提案進行討論,該提案旨在動用凍結在歐洲銀行的俄羅斯資產,為烏克蘭提供1,400億歐元(約1,643.7億美元)的貸款。
  • 在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表示歐洲與俄羅斯「不再和平」之後,克里姆林宮表示,德國長期以來一直間接參與烏克蘭戰爭。
  • 莫斯科也表示,歐洲最好尋求與俄羅斯就安全問題​​進行對話,而不是試圖建造一堵造成分裂的「無人機牆」。
  • 羅馬尼亞外交部長瓦娜·托尤表示,羅馬尼亞正尋求與烏克蘭合作,在本國境內迅速建立一家生產防禦無人機的工廠,供本國以及歐盟和北約盟國使用。
  • 法國海軍表示,當局正在調查「長灘島號」油輪可能違反制裁的行為。該船涉嫌屬於所謂的“影子艦隊”,參與運輸俄羅斯石油。

軍事援助

  •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表示,莫斯科不相信華盛頓已就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弋飛彈做出最終決定。
波蘭暫時關閉領空,北約加強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 【英語影片】

政治與外交

  • 克里姆林宮表示,烏克蘭敖德薩和尼古拉耶夫地區有許多人希望“將自己的命運與俄羅斯聯繫在一起”,但不敢發聲。
  • 根據俄羅斯國家通訊社報道,俄羅斯將驅逐一名奧地利外交官,以回應維也納因涉嫌向克里姆林宮洩露奧地利石油公司OMV的公司機密而驅逐一名俄羅斯外交官的決定。
  • 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表示,印度正開始實現石油採購多元化,減少對俄羅斯的依賴,歐盟也試圖加強與印度的經濟聯繫。
  •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他認為摩爾多瓦週日的選舉受到了公開操縱,因為親歐執政黨在關鍵的議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優勢擊敗了親俄的對手。

俄軍空襲哈爾科夫 釀6傷市集住宅起火

烏克蘭哈爾科夫州(Kharkiv)州長希內胡柏夫(Oleh Synehubov)今天表示,俄羅斯昨晚以導引航空炸彈攻擊烏克蘭東北部城市哈爾科夫,造成6人受傷,並引發多起火災。

路透社報導,希內胡柏夫在通訊軟體Telegram上表示,6名傷者中有5名是成人,已被送往醫院治療。

哈爾科夫市長泰芮可夫(Ihor Terekhov)表示,這次攻擊也引發哈爾科夫一處市場及多棟住宅建築的火災。哈爾科夫是烏克蘭第2大城市,也是哈爾科夫州首府。

照片和影片顯示,消防員通宵滅火,大火吞噬了疑似是市場攤位及其他建物。

哈爾科夫州位於俄羅斯邊境附近,自戰爭爆發以來,經常遭到俄羅斯空襲。

俄方尚未對此次攻擊作出回應。

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札波羅熱核電廠。(路透社)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扎波羅熱核電站局勢“危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表示,遭到俄羅斯占領的札波羅熱(Zaporizhzhia)核電廠已連續7天脫離電網運作,警告可能引發「危急」的狀況。

綜合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澤倫斯基說,用於維持核電廠運作的其中一台備用柴油發電機「故障」,並說這波斷電「對所有人構成威脅」。

這是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占領札波羅熱核電廠以來,這座歐洲最大核電廠歷時最久的斷電事件,也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第10次脫離電網。

澤倫斯基在例行談話中說:「現在已經7天了,過去從未發生過這種情況。」他還說「狀況危急」。

俄羅斯和烏克蘭多次指控對方攻擊這座核電廠,可能導致毀滅性核災,並就這次斷電事件相互歸咎。

澤倫斯基說:「由於俄羅斯攻擊,核電廠電力供應和電網已被切斷,目前由柴油發電機供電。」

俄羅斯上週宣稱自烏方攻擊以來,札波羅熱核電廠一直靠備用電力維持運作。

澤倫斯基指控俄羅斯透過空襲「妨礙」電線修復作業,強調「這確實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威脅」。

札波羅熱核電廠共有6座反應爐,戰前供應烏克蘭約1/5電力,自俄羅斯接管後,這些反應爐全數關閉。

不過核電廠仍需電力維持冷卻和安全系統,以防反應爐發生熔毀,引發核子事故。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表示,國際原子能總署持續與俄烏雙方合作,以恢復外部電線。葛羅西說,只要柴油發電機持續運作,為這座設施提供緊急電力,就不會有直接危險。

一名俄罗斯军人在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的一个检查站站岗 [路透社]
軍事分析

波蘭會繼烏克蘭之後成為俄羅斯的下一個目標嗎?

《紐約時報》於2023年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評論了美國前總統拜登的演講——拜登在其中談到,有必要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戰爭,以保護美國的安全。這篇文章強調,拜登的演講未能向普通美國公民解釋這個問題,文章還評論了拜登的以下言論——“如果我們讓普丁控制烏克蘭,他隨後還會控制波蘭”,並且指出,普通美國公民並不關心普丁對烏克蘭的控制,也不會對他以後對波蘭的控制感到不滿。

儘管作者對烏克蘭和波蘭的現狀不屑一顧,但歷史表明,波蘭正位於東西方之間的交戰點。而如今既然俄羅斯決定要與波蘭交戰,就會再次將該地區置於慘痛歷史的鏡子下。

1939年9月1日,德國坦克入侵波蘭西部,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幾週之內,蘇聯軍隊從東線推進並完成了入侵,將波蘭變成了一片戰火紛飛之地,波蘭人民發現自己被困在兩個爭奪其土地和命運的大國之間。

如今,85年過去了,儘管地理和政治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擁有3870萬人口的波蘭正面臨新的威脅——在其東部邊境,俄羅斯正借助蘇聯遺產而尋求加強其地區影響力。

儘管在可預見的未來發生直接對抗的可能性並非迫在眉睫,但波蘭每天都面臨著一系列的壓力,包括頻繁的空襲和網路攻擊,此外,俄羅斯最親密的盟友白俄羅斯還在利用難民問題作為施壓工具。

這些多重威脅的疊加使波蘭重新成為了歐洲安全考量的焦點,並成為了東西方平衡的關鍵接觸線。

波蘭國防部長馬裡烏什·布拉什恰克(左二)視察波蘭軍事基地並觀摩軍事演習(阿納多盧通訊社)

波蘭:前沿防禦的核心

俄羅斯與波蘭之間的緊張關係可以追溯到二戰之前。自18世紀末以來,波蘭先後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處於俄羅斯的控制之下,這導致了根深蒂固的歷史仇恨。

約翰·米爾斯海默在其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在談及19世紀波蘭人建立新國家的可能性時援引德意志帝國首任首相俾斯麥的話稱:“雖然我同情他們的處境,但如果我們想要生存,就別無選擇,只能消滅他們。”

當波蘭於1918年獨立之後,就於1919年和1920年與蘇聯爆發了直接戰爭。這場戰爭以波蘭在「維斯瓦河奇蹟」中的勝利和《裡加條約》的簽署而告終——該條約以犧牲蘇聯的利益為代價,將大片領土割讓給了波蘭。但這在俄羅斯國內引起了強烈不滿。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雙方互相猜疑、敵視,直到1939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將波蘭重新劃分給納粹德國和蘇聯,並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蘇聯時期,波蘭是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一,並完全隸屬於共產主義政權,受到蘇聯控制。然而,隨著1989年這個東方集團的解體和波蘭走向市場經濟,華沙迅速向西方開放,並於1999年加入了北約,後於2004年加入了歐盟。自那時起,華沙就成為了北約抵禦俄羅斯影響力的「前線」。

它與俄羅斯的盟友白俄羅斯共有260英里長的直接陸地邊界,與烏克蘭共有330英里長的邊界,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共有130英里長的邊界,從而使其成為保護北約免受來自東方任何潛在攻擊的重要戰略要地。

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斷突顯,尤其是鑑於所謂的「蘇瓦烏基走廊」——一條約60英里長的狹窄邊境地帶,位於立陶宛和波蘭邊境之間,以及白俄羅斯和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之間。

《斯堪的納維亞軍事研究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這條走廊是連接俄羅斯飛地與歐洲其他地區的主要陸路通道,對俄羅斯和北約都至關重要。

鑑於這些敏感的地理位置,波蘭逐漸成為美國和歐洲軍隊在北約東部邊境部署的主要基地,這是旨在遏制俄羅斯擴張野心的「前沿防禦」政策的具體體現。同時,它也是西方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的主要後勤樞紐和中轉站。

自2014年以來,尤其是在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後,波蘭顯著加強了國防力量。 2023年,波蘭國防預算較前一年成長75%,創歐洲國家史上最高年度增幅。

波蘭計劃今年將國內生產毛額的約4.7%用於國防,這一比例是所有北約成員國中最高的。波蘭也宣布了其成為北約作戰能力排名前三名的成員國的目標。

在政治上,波蘭加強了與該地區鄰國(尤其是波羅的海和北歐國家)的軍事同盟,並尋求鞏固其作為東歐中心安全樞紐的地位。與此同時,俄羅斯繼續利用其蘇聯遺產質疑波蘭的獨立性並扭曲其形象,並在其官方言論中宣揚波蘭僅僅是「美國僕人」的論調,稱其正準備對鄰國發動侵略。

在俄羅斯侵犯波蘭領空後,波蘭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俄羅斯侵犯領空

在這種緊張的局勢之下,俄羅斯最近幾週對波蘭領空實施了一系列侵犯行為。在2025年9月10日夜間,20餘架俄羅斯無人機侵犯了波蘭領空,其中一些被北約部隊攔截並擊落。觀察家稱,這是北約成立以來其成員國領空遭到的「最嚴重的侵犯」。

同月,俄羅斯戰鬥機也在波蘭海岸附近接近了波羅的海上的一個海上石油平台的安全區。波蘭總理唐納德·圖斯克譴責這些行動,認為這是“大規模的挑釁”,並呼籲攔截任何試圖侵犯波蘭領空或威脅其國家安全的實體。

儘管俄羅斯否認對這些入侵事件負責,並將其歸咎於單純的“網絡失誤”,但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歐洲問題高級研究員莉安娜·菲克斯和核安全高級研究員艾琳·多姆巴赫等知名觀察者認為,此次入侵的規模以及深入波蘭領土的無人機數量表明,這些行動並非意外,而是來自俄羅斯的蓄意挑釁。

這起事件的嚴重性因其恰逢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札帕德」聯合軍事演習而進一步凸顯。長期以來,這類大規模演習一直引發波蘭方面的擔憂,並擔心演習可能成為對其東部邊境軍事升級的掩護。

這次入侵事件發生的時間也正值烏克蘭談判的關鍵時刻,俄羅斯在阿拉斯加峰會上認為這是鞏固其地位的政治勝利,而美國則不願進一步向克里姆林宮施壓,以迫使其放棄一些最高要求。

因此,這起事件被視為俄羅斯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測試北約的威懾能力,並衡量華盛頓捍衛其在東歐承諾的意願。這為烏克蘭戰爭進程和整個歐洲大陸的穩定增添了新的緊張局勢。

波蘭宣佈在與俄羅斯的邊境部署美製海馬迴發射器

從網路空間到打難民牌

俄羅斯的騷擾不僅限於空襲,也延伸到了網路空間——網路攻擊浪潮不斷湧現。據一位波蘭官員稱,波蘭的關鍵基礎設施每天都遭受密集的攻擊——波蘭安全機構每天面臨20至50次與俄羅斯有關聯的駭客攻擊,其中絕大多數都被擊退。

然而,一些攻擊成功地暫時中斷了發電廠、醫院和重要設施,而其他攻擊則竊取了波蘭公民的個人資料。

今年8月,波蘭當局挫敗了一場由俄羅斯支持的大規模網路攻擊——這場攻擊針對的是波蘭最大城市之一的供水系統。

儘管波蘭成功擊退了大部分此類攻擊,但據該國政府官員稱,今年夏天每天近300次的攻擊數量足以證明這類威脅的規模。此次升級促使政府今年撥出近10億歐元的巨額網路安全預算,以應對數位破壞浪潮。

此外,白俄羅斯利用難民問題與波蘭和歐盟發生衝突的做法也愈發明顯。自2021年夏季以來,莫斯科的親密盟友亞歷山大·盧卡申科領導的政府已開始將來自中東和非洲的移民驅逐出境,並送往波蘭邊境,此舉被視為對歐盟對其實施制裁的報復。這些移民被有系統地運送到過境點。

波蘭將這種策略視為一種混合戰爭工具,旨在透過同時製造人道主義和安全危機來削弱波蘭並擾亂歐盟。數字顯示了事態升級的規模。 2024年,波蘭邊防部隊記錄了約3萬起來自白俄羅斯的非法越境企圖,這一數字遠超往年。

2025年4月,歐洲議會確認,多個消息來源證明莫斯科和明斯克都參與了移民政治化,向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發放官方簽證,然後將他們驅趕到邊境,這是歐洲議員們所謂的「混合戰爭」的內容之一。為此,波蘭宣布延長禁止白俄羅斯移民申請庇護的禁令,並在邊境採取軍事和救援措施,以加強管控並應對由此造成的人道主義後果。

2023年5月6日,波蘭軍用直升機在新德巴軍事基地進行強化訓練(蓋帝圖像)

歐洲中心軍事強國的崛起

鑑於這些不斷升級的威脅,波蘭著手大力加強國防能力,尤其註重動員預備役部隊。 2024年,波蘭志願服務活動大幅增加,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當年年中,已有超過1.6萬名新志願兵註冊。

光是2025年的前7個月內,志願兵人數就已增至2萬人,預計到年底將達到近4萬人,參與人數較烏克蘭戰爭爆發前翻了一番。得益於此次擴軍,波蘭軍隊已成為北約第三大軍隊,目前約有21.6萬人。波蘭計劃將其地面部隊規模翻一番,達到30萬人。

波蘭的努力不僅限於人員動員,還包括打造先進的武器庫。在航空領域,波蘭簽署了其歷史上最大的一筆合同,將其F-16戰鬥機機隊升級到最新的Block 72版本,耗資近38億美元。同時,它也將接收新批次的美國F-35戰鬥機。

波蘭已經與美國簽訂了一份價值46億美元的協議,訂購了32架F-35戰鬥機。交付工作已經開始,並計劃於2030年完成。儘管波蘭空軍目前擁有約50架F-16戰鬥機,但據軍方估計,波蘭至少需要增加兩個現代化戰鬥機中隊,以增強其防禦和進攻能力。

在地面戰線上,波蘭擁有「海馬」系統——這是一款車載火箭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可快速連續發射6枚精準導引火箭彈,重新裝填時間約5分鐘。

該系統通常使用的常規飛彈有效射程約為80公里,而該系統能夠發射射程高達300公里的ATACMS陸軍戰術飛彈。據報道,波蘭也正在尋求獲取與該系統相關的飛彈技術,以增強其維護能力或實現未來的國內生產。

「海馬」系統的有效性在烏克蘭問題上備受關注。烏克蘭在戰爭第一年就擁有大約18套系統。這些有限的單位成功襲擊了數百個重要的俄羅斯據點,包括倉庫、補給基地和位於戰線後方數十公里的砲兵陣地,從而削弱了俄羅斯的補給和作戰能力。

這些戰果解釋了波蘭為何希望將「海馬」系統納入其軍備庫。該系統能夠高精度打擊縱深目標,擴大機動範圍,並威懾任何潛在威脅。

此外,波蘭已經開始就採購「愛國者」地對空飛彈系統進行談判,該系統是美國陸軍的主要防空反導系統。波蘭也加強了與韓國之間的合作,訂購了180輛K2「黑豹」坦克和約700門K9「雷霆」榴彈砲——後者是韓國製造的155毫米直徑榴彈砲,安裝在履帶式底盤上,能夠穿越複雜地形。這些系統以其卓越的機動性和遠程火力而聞名。

而在坦克方面,波蘭於2021年7月宣布以47億美元的價格購買250輛「艾布拉姆斯」坦克。隨後,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波蘭又於2022年簽署了一項價值14億美元的協議,以購買116輛二手「艾布拉姆斯」坦克及其配套設備。此外,波蘭還擁有約200輛德國「豹式」坦克,這使得波蘭擁有了東歐規模最大、配備最多樣化的陸軍力量之一。

不斷增長的軍備庫使波蘭得以從一個單純的「接觸國」轉變為北約的主要陸上力量——不僅能夠保衛自己的領土,還能為整個北約提供先進的威懾保護傘。因此,波蘭在與俄羅斯的力量對比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因為其軍備建設使其在加強東線威懾力方面擁有明顯優勢,並使其成為任何事關歐洲未來安全局勢的關鍵參與者。

2024年,為因應波蘭面臨的威脅,波蘭志願兵役人數大幅增加(蓋帝圖像)

「軟弱無力」的歐洲

波蘭的軍事努力可以在歐洲過度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傘的背景下進行解釋——這種依賴限制了其決策獨立性和隨時施加影響的能力。正如波蘭前國防部長兼外交部長拉多斯瓦夫·西科爾斯基所指出的那樣,美國實際上是西方應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的協調者,其提供的軍事和財政支持大致相當於歐盟、其各機構及其成員國支持的總和。

這一現實表明,儘管歐洲在經濟和組織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在國防事務上仍然是一股「軟弱無力」的力量,如果美國撤軍或專注於其他戰線,那麼歐洲在任何重大危機中的能力都將受到限制。

其中的困境在於,鑑於白宮內部孤立主義的抬頭,或者美國專注於它與中國在台海問題上的衝突,那麼美國的保障就並不穩定,並且可能會使歐洲大陸的安全在關鍵時刻暴露無遺。

西科爾斯基指出,五角大廈不再尋求同時打兩場大戰。因此,美國在亞洲的任何廣泛介入都將直接影響其軍事承諾,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的安全仍然脆弱。

此外,歐盟內部的分歧進一步加劇了局勢的複雜化。東歐國家(尤其是波蘭和愛沙尼亞)將俄羅斯的威脅視為現實存在的、迫在眉睫的威脅,而西歐和南歐國家,例如義大利、葡萄牙和比利時,則傾向於將俄羅斯視為遙遠的威脅,而這削弱了歐盟內部在國防優先事項上的共識。

這種差異加劇了歐洲安全政策的脆弱性,並使建立「戰略自主」的努力更成為一種理論上的願望,而非實際能力。

因此,正如西科爾斯基所解釋的那樣,美國的任何缺席或關注轉移都可能使波蘭和東歐國家與俄羅斯直接發生對抗,而這些國家將完全依賴仍然支離破碎、協調不力的歐洲力量。這也解釋了波蘭為何急於加強其軍事實力,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調動其後備力量,以期彌補歐洲保護傘的脆弱性和對美國安全的過度依賴。

在國內,波蘭領導階層正在利用這些威脅來增強其民族凝聚力。最近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63%的波蘭人認為他們的國家生存受到了外部威脅。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將會離開祖國,約22%的人表示願意加入武裝部隊或民防部隊。

這些根深蒂固的擔憂促使波蘭公眾在面臨經濟壓力的情況下廣泛支持增加國防開支,並進一步推動政府採取民族主義言論,將波蘭塑造成對抗俄羅斯的「自由歐洲堡壘」。該國的各大主要政黨也紛紛效法這種言論,以彌合內部分歧。

因此,如今的波蘭似乎在歐洲安全格局中佔有核心地位。一方面,它被視為反對俄羅斯擴張的第一道防線;另一方面,由於歐洲共識的脆弱性和美國支持的潛在削弱,它承受著沉重的負擔。在這兩者之間,波蘭正在鞏固其作為西方不可或缺的伙伴的地位,但它也意識到,如果在沒有盟友足夠支持的情況下與俄羅斯直接發生對抗,這一角色的代價可能會更加高昂。

來源:半島電視台+電子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