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正視歷史複雜性,以學術交流促和平 作者 裴心語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臺灣光復80周年、聯合國成立8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由北京大學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國際學術研討會,2025年11月2日至3日在北京舉行。英國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學訪問講席教授方德萬(Hans van de Ven)接受中新社“東西問”採訪時,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認知、太平洋國際秩序等議題展開深度分析。
近年來,隨著全球史觀在二戰史研究中的不斷深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持續提升,國際學界開始重新評估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深入研究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主戰場的戰略意義。
談及中國在二戰中的角色,作為長期研究二戰史的學者,方德萬認為,中國對盟國的貢獻具有“早期關鍵性”。他提到,二戰初期,日本侵略中國的意圖堅決,中國以巨大犧牲展開抵抗,不僅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為其他戰場緩解壓力,更成為亞洲民族主義抵抗運動的象徵。當時中國曾幫助越南、朝鮮等國的民族主義組織代表,為亞洲反殖民鬥爭注入動力,提振了亞洲對未來的信心。
對於二戰史的研究方法,方德萬認為要“突破國家敘事,擁抱全球視野”。他觀察到,如今中國對二戰史的關注度遠高於歐洲。在歐洲,二戰史作為研究主題的熱度已隨三代人的更迭而下降,而中國對其重視程度仍居高位。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等解體引發的歐洲問題,與二戰後法、英、日本等國崩潰從而催生亞洲新國家所遺留的問題,本質邏輯相似。方德萬認為,大多數國家仍固守研究本國與德國、日本、義大利交戰史的範式。他呼籲,研究的下一步應是,真正將第二次世界大戰視為一場全球性事件,不從單一視角研究二戰,而是將其視為全球性戰爭,關注跨國聯繫。
在國際局勢緊張的背景下,方德萬特別強調大學在學術交流中的“橋樑作用”。他以北大與劍橋為例指出,兩校均在推動二戰史跨校研究:“大學能為背景各異、觀點不同的人創造交流空間,這在當下尤為關鍵。”
方德萬認為,“如今的世界與二戰時期已截然不同,用過去的經驗套當下的問題,是需擺脫掉的思維慣性。”他特別提到,過去海峽兩岸史學界的友好合作、顯著成果值得肯定,“臺灣和大陸的歷史學家一起研究二戰史、撰寫相關著作,這種基於共同歷史記憶的交流,比任何政治口號都更有意義。”二戰是兩岸不可抹去的共同歷史記憶,應當被珍視。
談及中國海洋力量發展與太平洋格局,他表示,太平洋未來秩序的問題很複雜,不能簡單歸結為臺灣問題,需從更宏觀的歷史視角審視。他指出,歷史不僅要記住英雄,也要正視受害者與通敵者,“年輕一代或許不在乎這些細節,但歷史終究需要被完整、客觀地記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方德萬認為,中國“和平至上”的理念具有深厚歷史根基,而學術交流與理性的歷史認知,有助於推動國際和平與正確歷史觀塑造。(完)来源: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