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3日電 題:外國友人如何“無問西東”助華抗戰?
——專訪浙江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菁
中新社記者 聶芝芯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抗日戰爭得到眾多外國友人各種形式的援助。這些外國友人如何發揮所長助華抗戰,如何促使西方社會改善對中國抗戰的觀感,為何確信“一個有著四億人民的團結和民族精神的中國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浙江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浙江省歷史學會理事楊菁,著有《無問西東——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一書,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抗戰得到國際正義力量積極支持,外國友人以哪些方式聲援並幫助中國?
楊菁: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戰的援助涉及新聞報道、軍事援助、醫療救護、經濟技術支持、人道保護等領域,歸納如下:
一是以親身見聞向世界報道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中國與中國軍民,詳細介紹中共及其領導的抗戰行動,如外國記者斯諾、史沫特萊、貝特蘭、愛潑斯坦;二是軍事合作與援助,尤以蘇聯、美國等志願航空隊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為重;三是奔赴前線從事戰地救護,包括白求恩、柯棣華等;四是保護救濟淪陷區難民,如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五是倡導組織生產合作社,幫助中國人民進行生產自救並支援前線,如“中國工業合作社”運動發起人之一路易·艾黎;六是幫助培訓戰時中國急需的飛行員、醫護、無線電機務人員,如陳納德、白求恩、燕大教授林邁可等;七是日本反戰者同盟群體在前線及後方的反戰宣傳。
中新社記者:外國友人在華義舉,對改變西方政府觀戰心態、促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有何助益?
楊菁:以美英為代表的西方政府對日本侵華的態度,基本出於各自國家利益和戰略考慮,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始正式形成。而外國友人在華義舉,領先于各國政府,促進世人覺醒,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之先聲。
外國友人打破信息封鎖,通過文字、圖片、廣播等向世界報道中日戰爭的真實情況。據蓋洛普民意測驗調查,美國民眾同情中國抗戰的比例逐年上昇,1937年9月尚不到50%,1939年年中已達74%。
由宋慶齡發起、諸多外國友人參加的保衛中國同盟1938年在香港成立後,來自世界各國的捐款、醫療和其他必要物資以及醫護人員,通過這一平台進入中國,向中共游擊區提供醫療和社會救援。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看了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聽了他對中共領導的游擊隊及其作戰情況的介紹後,相信“這樣的人會贏得戰爭”。
中新社記者:魯迅、宋慶齡等愛國進步人士,以及中共邀請外國記者訪延安等做法,在爭取外國人士對華好感中發揮了何作用?
楊菁:斯諾等人通過與魯迅、宋慶齡等愛國進步人士的交往,加深了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情的認識,看到了無民權可言的中國現狀,也看到了為民眾呐喊的愛國進步人士和革命的共產黨人。外國友人同情中國革命,以實際行動踐行為自由解放抗爭的志向。
1936年,民族危機日趨加深,中共急需向全國、全世界宣傳抗日主張,推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委託在上海的宋慶齡推薦合適人選赴西北,在西方新聞界小有名氣的斯諾成為實地報道“紅色中國”的第一個西方記者。他把毛澤東的談話全文、蘇區見聞等交給《密勒氏評論報》發表,經典之作《紅星照耀中國》于1937年10月出版,轟動西方世界,極大改變了西方過去對中共的認知匱乏或誤讀。
國共合作以後,國際社會好奇中國這兩個黨派可能合作到什麼程度、中共的抗戰綱領和戰略戰術是什麼。英國記者貝特蘭想深入瞭解,于1937年接到毛澤東的邀請電報前往延安。《毛澤東選集》收錄了“與英國記者貝特蘭之談話”,記錄時間1937年10月25日。中共通過貝特蘭,向世人傳達其對抗戰的清醒認知和勝利信心,判斷“戰爭使全國分崩離析的局面變成了比較團結的局面。國共合作是這個團結的基礎”“國際間過去鄙視中國不抵抗的,現在轉變為尊敬中國的抵抗了”;闡釋中共通過實踐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採取游擊戰和運動戰,經持久作戰而取得最後勝利。
從延安到華北抗日前線,貝特蘭被八路軍機動靈活有效的游擊戰術、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所感染,感受到民眾被廣泛組織起來對付精良日軍的成效,目睹中國人有別于過去的“前所未有的團結與聯合”,他將他們贊譽為“不可征服的人們”。
中新社記者:在華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怎樣的近身觀察?何為外國人士眼中的“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
楊菁:在華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認識不斷加深。他們通過對敵後戰場的實時實地考察,與共產黨領導人、八路軍將士的直接交談,深刻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外國友人相信,一個有著四億人民的團結和民族精神的中國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外國友人還結合閱讀毛澤東《論持久戰》及共產黨發佈的有關文件、文章,通過對抗戰初期戰鬥的回顧對比,充分相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積極作用。愛潑斯坦在《中國未完成的革命》中說,1937至1938年正規戰線上激動人心的氣氛來源於這兩年新的團結。他還發現,“日本的發言人和媒體,越來越把共產黨當作他們在中國的最難對付的主要敵人”。通過延安之行、晉綏解放區之行,他被抗日根據地廣泛的民眾動員、民主政權建設、經濟文化變革、新型社會模式所打動,如是感慨:這裡有“另一種全民抗戰的情景,未來中國的雛形”。
外國友人相信,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在於充分的民眾動員與組織工作。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史沫特萊等外國友人在跟隨八路軍轉戰華北戰場的過程中,深刻感悟到成功的民眾動員是抗戰勝利之本。
中新社記者:外國友人“無問西東”助力中國抗戰,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有何現實意義?
楊菁:為中國抗戰出力的外國友人,雖然國籍不同,並有各自的政治立場,但為著同一個目標——抗擊日本法西斯,他們不僅身體力行助華抗戰,還通過大力呼籲推動國際援華的發展。不少國際友人將援助中國視為自身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職責與使命,甚至獻出生命,展現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外國友人“無問西東”助華抗戰,不僅是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更是國際社會團結協作、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典範,對當今國際關係、全球合作有著深遠啟迪和現實意義。各國在面對地區衝突等問題時,應共克時艱、維護和平,傳承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加強國際合作,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理解與尊重。(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