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在乙巳,仲冬既望,香江日暖。餘赴中央援建醫館探驪之約,恍若鏡鑒世相之遊。

河界如天塹,南北各殊途。南岸阡陌交錯,北隅廣廈連雲,一水之隔,竟成古今之辨。昔人謂“咫尺天涯”,今見”一河今古”,時空交錯,令人頓生蝶夢之思。



至醫館,但見貨櫃成廬,荒草萋萋。想其疫時當有“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志;今雖門庭寥落,猶存“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之慨。然侍者溫良,滬上所贈探驪之器寒光凜凜,誠可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餘觀此景,忽憶《鹽鐵論》之辯:“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今觀南北醫政:香江雖小,民得安康;中原雖廣,猶有病厄。恰如李總理嘗言“六億人月入不過千“,此《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未竟者耶?
昔特朗普倡“美國優先“,今觀“一帶一路“,若漢武通西域,鄭和下西洋。然《孟子》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今之援建,其兼濟乎?抑《韓非子》“事異則備變“者乎?
慈聖舊語“寧予外邦“,實《春秋》“尊王攘夷“之變調。今讀《通鑒》,見歷代興衰皆始於內政而顯於外事。杜牧《阿房宮賦》歎:“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今之鑒往知來,豈敢忘懷?
嗟乎!士人當如張載“為天地立心“,範文正“先憂後樂“。河洛之鏡,非獨照形貌,更照心性。值此百年變局,吾輩當效顧炎武“博學於文“,行王陽明“知行合一“,方不負時代之問。
乙巳年冬月廿一於香江怡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