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伊理:探尋人工智能時代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之道

中新社濟南5月21日電 題:探尋人工智能時代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之道

——專訪俄羅斯籍專家、“齊魯訪學駐研計劃”項目訪問學者漢伊理

中新社記者 李欣 王峰

當今時代,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深刻重塑全球互動格局,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俄羅斯籍專家、“齊魯訪學駐研計劃”項目訪問學者漢伊理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探討人工智能時代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之道。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互動模式,它能在哪些方面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又該如何規避算法偏見等弊端?

漢伊理:隨著科技浪潮奔湧向前,AI在文明交流互鑒的廣闊領域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以AI驅動的實時翻譯系統為例,它宛如一座跨越語言鴻溝的橋樑,可謂成功打破了長期橫亘在不同文化間的交流障礙。往日,跨文化溝通依賴人工翻譯,成本高且效率低;如今,藉助實時翻譯系統,人們能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與不同語言背景的人自由交流、分享文化。

利用AI技術打造的跨文化對話平台同樣成效顯著。通過對海量文化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平台能精準地識別出不同文明的共同價值理念,這極大增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

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算法偏見已成為AI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由於AI系統的訓練數據存在局限性,其極易繼承各種偏見。以圖像識別算法為例,如果訓練數據中某一群體的圖像樣本數量不足,就可能導致算法在識別該群體時出現偏差,進而強化人們對該群體的刻板印象,使部分文化在這一過程中被邊緣化。

為規避這些弊端,需多管齊下。首先,要豐富訓練數據集,廣泛收集涵蓋不同種族、性別、地域等多元文化視角的數據;其次,確保算法的透明度,讓算法的運行機制和決策過程清晰透明,便於及時發現並修正可能存在的偏見;同時,積極推動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和文化學者開展跨學科合作,從不同專業角度對AI開發的全過程進行監督。

 

中新社記者:不同文明對人工智能倫理的理解各異,怎樣協調差異,建立普遍認可的倫理框架?

漢伊理:應當建立具有普遍認可度的倫理準則,如尊重人的尊嚴、秉持公平正義等,這些超越文化差異的核心價值,是構建AI倫理框架的基石。

同時,要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獨特性,為其保留一定的調適空間。例如,在數據隱私保護方面,不同國家的民眾對隱私的認知與重視程度不同。倫理框架應在保障基本隱私權利的前提下,允許根據不同的文化背景進行適度調整。

此外,國際組織在這一過程中應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全球就AI倫理規範達成廣泛共識,並切實監督這些規範有效落實。

 

中新社記者:人工智能能否成為促進全球和平與穩定的工具?

漢伊理:AI本質上是由人類掌控的工具,其對全球和平穩定所產生的影響,歸根結底取決於人類的應用方向。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AI具備強大能力,可強化衝突預警與調解機制。通過精密分析地緣政治、經濟數據、社會輿情等多方面信息,AI能够提前預判潛在危機,為衝突調解提供科學、準確的依據。

AI還能促進資源公平分配,藉助大數據分析和智能算法,優化資源配置方案,有效緩解因資源爭奪而引發的緊張局勢。在外交對話中,AI賦能實時翻譯和通信工具,消除溝通障礙,促進各國之間的友好交流。

如果缺乏有效監管,AI也可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加劇社會不公。比如,在就業市場中,若AI招聘系統存在算法偏見,就可能導致某些群體在求職過程中遭受不公平對待。更嚴重的是,AI甚至可能被武器化,用於軍事衝突,對全球穩定造成嚴重破壞。

 

中新社記者:哲學等人文學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引導人工智能“向善”?

漢伊理:哲學等人文學科在AI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界定意識與倫理方面,人類對自身意識的理解尚存在諸多未知領域,這使得AI的道德邊界難以明確界定。中國哲學經典《大學》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老子主張的“道法自然”,都深刻體現了人的發展是一個動態、不斷完善的過程,這為思考AI發展中的倫理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讓人們意識到AI發展必須遵循一定的道德準則,不能偏離人類的價值追求。

哲學還能引領跨學科研究,將技術討論與倫理思辨緊密結合,推動建立無偏見的AI倫理體系,助力重構研究范式,使AI在實現技術進步的同時,充分符合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智慧,能够通過多種途徑引導AI“向善”。在倫理算法架構方面,可設計以集體福祉為先的決策模型,突破現有神經網絡技術架構的局限,讓算法實現價值內化,具備根據具體情境進行道德判斷的能力。例如,在設計城市交通管理AI系統時,融入儒家“和為貴”的理念,不僅關注交通效率,還充分考慮各區域、各群體的出行需求,從而實現整體交通的和諧有序。

 

中新社記者: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中西文明又該如何互鑒?

漢伊理:西方文明強調自然選擇,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西方高度注重科技發展,追求個體自由,以此推動文明進步。而中華文明更注重和而不同、和諧共處,追求社會穩定與持續發展。

兩種文明在發展歷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西方文明在追求科技進步和個體自由的過程中,容易引發文明間的衝突。歷史上因資源爭奪、意識形態差異等因素引發的戰爭,便是有力的例證。中華文明在保持和諧穩定的同時,如何實現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傳統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結構在面對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時,如何不斷進行調整和適應,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下,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AI時代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一理念的實現,需要融合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優勢,使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例如,儒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吸收西方尊重個體自由等理念,讓個體在共同體中既能享受和諧,又能擁有自由。

綜上,AI的發展為文明交流互鑒帶來歷史性機遇,同時也帶來新挑戰。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文化機構應攜手合作,共同構建AI治理體系,讓其更好地服務於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明更應相互學習借鑒,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各自的力量。(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