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7月9日電 題: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遙相”共鳴
作者 馬利亞·馬內利 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當討論現代語境中的儒家思想時,學界常有人指出,孔子的諸多理念與古希臘哲學存在深刻共鳴。得出這一結論並不令人意外——兩大傳統思想均萌芽於公元前6世紀左右,在軸心時代的文明沃土中同步孕育。
從道德到修行的奇妙呼應
學界普遍認為,儒學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與入世品格,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於實踐智慧,而非抽象理論。其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踐行美德、在人際關係中共創和諧提供了具體指引。在孔子看來,世界的本質是由無數相互關聯的片段組成。每個人都是世界拼圖的一部分,唯有通過集體的道德實踐,才能窺見這幅拼圖的完整圖景。
《論語·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著名自述,勾勒出儒家哲學的修行路徑。這一路徑的本質是通過培養意志或樹立志向,將實踐智慧融入日常生活,與亞裡士多德在論著中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即我們雖為凡人,但對至善的不懈追求,能讓我們昇華至近乎神聖的境界。
在求知方面,孔子將“學思結合”視為求得真知的核心路徑。《論語·為政》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揭示了知識並非刻板信息的堆砌,而需在生活的每個瞬間和情境中踐行,實現“知行合一”。這一觀點與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創始人芝諾的觀點遙相呼應。芝諾主張人生的終極目的是“和諧地生活”,強調理性與行動的和諧,孔子的思想與芝諾的這一觀點,就如同交響樂中不同樂器的共鳴。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萬物皆需遵循平衡之道,過度和不足均不可取,真正的智慧在於恰如其分地應對各種無常境遇。人要實現這種平衡,必須持續維系內心與外部世界的調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生就美麗的和諧”。這種和諧看似單一,卻包容萬千異調,恰如孔子所強調的“中庸之道”,在對立中尋求動態平衡,避免單一和靜態的同質化。
從知識到倫理的共同洞見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觀念立足於實用,從源頭上將教育和培養賢者緊密相連。在他看來,真知是“知識”與“智慧”的結合。儘管《論語》未明確界定“知識”,但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點中可推知其內涵。這與蘇格拉底所言的“我自知無知”形成呼應。許多闡釋者將儒家的“知識”概念向倫理維度延展,使其哲學框架更趨完整。事實上,儒家的道德理論始終以善為核心、以禮為規範,二者交融共生。
這種知識與倫理的共生結構,使儒家哲學成為一種生活的藝術。正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弓弦和諧”理念,唯有在知與行、情與理的張力中,方能奏響生命的平衡樂章。
孔子還將自己定位為永恒的求知者,始終從萬物中追尋智慧,這尤其體現在他對古人的尊崇中。《論語·述而》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明,他視自己為先祖智慧與道德路徑的繼承者。
在他看來,修身是普世的——從天子到庶民,皆需完善個人修養。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創造了一個貼切的術語“prokopè”(進步)描述修身的歷程:它是漫長而艱辛的自我塑造,要持續進行創造性地自我轉化。而“prokopton”(修行者)則是那些在生命每一分鐘裡都竭力趨近智慧的人。
綜上,孔子以“傳承者”自居,事實上卻開創了影響東亞兩千餘年的思想傳統;希臘的修行者以“趨近智慧”為畢生志業,卻在過程中成就了智慧本身。這種“過程即目的”的哲學取向,揭示了軸心文明的共同洞見,肯定了人類通過主觀努力突破自然限制的潛能。
兩大古老智慧互通亦互補
在人際關係方面,孔子提出,人唯有通過與他人的關聯才能實現完整的人性——這種動態關係以“仁愛待人”為導向,儘管孔子從未系統定義“互惠”,但其核心地位在《論語》中清晰可見:當弟子詢問終身準則時,孔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黃金法則”並非抽象理論,而是將“相互體諒”作為道德實踐的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恕”(互惠)與“仁”(仁愛)的關聯在《論語·顔淵》中體現得更為深刻:“克己復禮為仁”,揭示互惠關懷是仁愛的行為表達。在一個以社會碎片化和極端個人主義為特徵的時代,儒家倫理思想為人類應對現代挑戰提供了智慧。
儒家倫理思想與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出現的一種哲學理念相互呼應。該理念首先由犬儒學派提出,後由斯多葛學派系統化,主張人類應當遵循理性的指引,追求道德和智慧,且所有人都受理性的支配,無論身份高低,在尊嚴和能力上都是平等的。
儘管斯多葛主義與儒家思想是誕生於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明,但二者都認為,培育人類理性是通往美德的必經之路。兩種思想既有共通之處,也具有互補性。
斯多葛主義強調“普遍理性”,以此解釋人權和環保的底層邏輯——因為大家共享理性,所以要尊重彼此和自然。儒家思想則補上關鍵的修正,比如“禮”不是死板規矩,而是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恕”是換位思考的相處之道,要設身處地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兩種思想的融合,或能指導我們解決現代社會中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在AI設計方面,我們既需秉持斯多葛主義的“透明原則”(算法要公開、公平),也需融入儒家思想的“孝親關懷”(照顧老年人需求),讓技術既有理性底線,又有人情味;在環保治理方面,我們需把斯多葛主義提出的“宇宙公民”(人類都是地球一員)和儒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生)結合起來,讓保護環境成為全人類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中國儒家學派和古希臘斯多葛學派,雖然隔著千山萬水,卻像“平行世界”的思考者。兩大古老智慧若能融合,將如一盞明燈,指引人類走出現實社會的困境。(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