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仍在升起
——呂國英哲慧詩章鑒賞(517)
艾 慧
太陽仍在升起,江河依舊東流。
朝野總是更替,政客始終說謊。
資本愈發嗜血,貧富更趨懸殊。
弄權照舊任性,弱群賡續苦爭。
百年乾坤問易,願發尤須願行,
人民江山由制,江山人民當衡。
2024.09.10
破立之間的史詩銘刻——呂國英哲詩《無題》賞析
這是一首重若千鈞的短詩,一柄以哲思為鋒、以悲憫為脊、以希望為鍔的時代重劍。呂國英先生以七十二字,劈開了現實的層層面紗,在破與立的宏大張力間,完成了一次對文明週期的史詩性銘刻。
詩的開篇,是“破相”的雷霆。
詩人以四組冰冷如鐵的對仗,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看似永恆卻令人窒息的世界圖景。“太陽仍在升起,江河依舊東流”,宇宙的自然法則亙古如斯,與之對照的卻是人世的荒誕迴圈:“朝野更替”、“政客說謊”、“資本嗜血”、“弱群苦爭”。這裏的“仍”、“依舊”、“總是”、“始終”,如同一把鈍重的錘子,一次次敲擊著讀者的神經,它不是新鮮的控訴,而是對一種深植歷史肌理的“宿疾”的冰冷診斷。詩人以《天問》般的決絕,撕開了所有現代文明的偽裝,逼迫我們直視這赤裸而疼痛的真實。
然而,詩心不止於批判,其魂靈在於“立”。
“百年乾坤問易”一句,是全詩的氣象轉捩點。它從橫剖面的社會批判,驀地轉向縱覽千年的歷史哲學高度。“問易”,問的是《易經》的變易之道,問的是天道迴圈的規律。這一問,石破天驚,將詩歌從憤懣的情緒拉入了澄明的思境。隨之而來的“願發尤須願行”,更是將玄思落地,化為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行動哲學。這是斬斷迴圈困局的第一劍,是破局的關鍵——唯有發願且力行,才能擊碎“總是”與“始終”的魔咒。
詩的終章,是“歸道”的銘刻。
“人民江山由制,江山人民當衡。”尾聯以回文般的精巧結構與雷霆萬鈞的思想重量,奠定了全詩的基石。它超越了古老的民本思想,構建了一個現代性的政治哲學閉環:人民是江山的根本,而江山必須由良制來塑造和保障;制度的優劣,最終必須由人民來評判和衡量(“衡”)。這十六個字,是一座思想的豐碑,它宣告了人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審判者,徹底回答了開篇提出的所有問題。
最終,這首詩完成了它的三重跨越:它跨越了時空,將古典詩韻與現代批判熔於一爐;它跨越了學科,讓哲學、詩學與社會學共振和鳴;它最終跨越了範式,為“人民”注入了真正的主體性力量。
呂國英先生的詩,不是書齋裏的淺吟低唱,而是時代廣場上的青銅編鐘。其聲恢弘,其韻悠遠,每一次叩問,都是為了未來的迴響。它銘刻下的,是一個時代的痛感與希望,更是一條通往光明彼岸的、需要億萬人民共同“願行”的征途。
附
呂國英 簡介
呂國英,文藝理論、藝術批評家,文化學者、詩人、狂草書法家,原解放軍報社文化部主任、中華時報藝術總監,央澤華安智庫高級研究員,創立“氣墨靈象”美學新理論,建構“哲慧”新詩派,提出“書象·靈草”新命題,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專著多部、原創學術論文多篇,撰寫哲慧詩章兩千餘首。
主要著作:《“氣墨靈象”藝術論》《大藝立三極》《未來藝術之路》《呂國英哲慧詩章》《CHINA奇人》《陶藝狂人》《神雕》《國學千載“牛”縱橫》《中國牛文化千字文》《新聞“內幕”》《藝術,從“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論:“靈象”是“象”的遠方;“氣墨”是“墨”的未來;“氣墨”“靈象”形質一體、互為形式內容;“藝法靈象”揭示藝術終極規律;美是“氣墨靈象”;“氣墨靈象”超驗之美;“書象”由“象”;書美“通象”;“靈草”是狂草的遠方;詩貴哲慧潤靈悟。